呂紹煒專欄:那些該斷奶的補助與產業─結束大補貼時代

電動機車Gogoro成功翻轉市場,讓電動機車從過去每年不到一萬台衝到十二萬台。(資料照片,尹俞歡攝)

明年起,政府要降低對購買電動機車的補助,這是件早該作的事,因為拿納稅人的錢補助購買任何東西,表面上是讓民眾受惠,骨子裡補助是到廠商口袋,為廠商拓展市場的意義與成份更多。

產業補助是永恆的爭議

對產業的補助一直有相當大的爭議:有一派認為這是扶植「幼稚產業」、推動產業政策的必要手段,另一派則認為產業補助只是讓業者更難進步、浪費民脂民膏,因此反對任何補貼措施。

在台灣最常被舉的正反案例,一個是汽車產業,早年受關稅與產業政策保護與支持多年,卻顯然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僅缺乏如韓國汽車產業進軍全球的企圖心與能力(日本的汽車產業就更甭比了),一旦面臨進口汽車的競爭,在國內市場也是節節敗退─進口車已攫取國內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業界甚至在討論「國產汽車是否會消失」的問題了。

另一個案例則是電子產業;雖然在建立之初,政府有出資扶植,但基本上電子產業接受到的產業補助少,更沒有各種「產業保護」措施,因為其市場以出口為主,面對全球的競爭。結果在嚴酷的競爭中,磨練出全球競爭力。

因此,對產業的補助、保護政策的好壞不易一概而論,但通論來看,即使初期給予產業補助、保護,也必須逐漸降低最終結束補助與保護,才能讓產業有提升競爭力的壓力,不會永遠難斷奶。

電機機車補助驚人一台最高3.3萬

以電動機車而言,政府確實給予購買者相當優渥的補助,其目標一個是要扶植產業發展,因此有部份預算是由經濟部工業局負責,另一個目標則是減少廢氣的環保目標,因此環保單位也有出資補助;加上各地方政府基於環保目的的補助,購買一台電動機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手上,最高可以拿到3.3萬元的補助,坦白說,非常「補」,讓原來比傳統汽油機車貴上一大截的電動機車,價格降到還算有吸引力的價位。

這次政府降低補助,中央的工業局把補助從1萬降到7000元,環保署取消原來的3千元補助,因此中央的補助就減少了6000元;地方政府方面,雖然每個縣市政府情況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原來的「指標股」、補助每台電動車高達1.5萬的桃園市,今年7月起已經減少5000元的補助,明年則有可能再下調補助額度。

如果回頭看電動機車補助的歷史,應該可肯定現在該是降低補助、甚至退場的時機了。早期電動機車生產者主要是原有的機車廠商,而且數量少、價格高,政府補助即使效果有限,至少花費非常有限─2009年全台電動機車賣出的數量只有27台,隔年3061台,一直到104年為止,每年的數量都在1萬台以下。但105年數量倍增到1.8萬,106年又倍增到3.9萬,之後持續快速增加,今年已超過12萬輛。

GOGORO問世翻轉市場,市占超過9成

電動機車從要死不活到一飛沖天,原因只有一個:2015年起GOGORO的問世;這是由新創企業睿能生產的電動機車,它一口氣翻轉過去對電動機車續航力差、車速慢的看法,同時又注入智慧、時髦、新潮、美觀等新元素。 (相關報導: 共組電動機車國家隊 搶攻兆元商機 Team Taiwan衝了啦! 更多文章

GOGORO的成功,讓睿能被視為台灣少數幾家「獨角獸」(指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企業),在電動機車市場已是唯一的大哥─今年以來電動機車銷售量約12.4萬輛,GOGORO一家占比94%達近11.6萬輛;甚至回頭看電動機車誕生以來的數據,GOGORO占比達76%,其它3家機車廠耕耘10年還比不上睿能4年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