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南觀點:民主是台灣主動出擊的利器

民主是台灣生存的依靠,也是主動出擊的利器。(圖為蔡英文總統當選夜/美聯社)

前文《台獨黨綱與「國家正常化」》,在文末提到一個有趣的問句:

「如果今天國民黨宣布台灣獨立,但其獨裁法西斯體制毫無改變,你支持或反對?」(70年代的大問句)

蔣介石在50年代致力推動臺灣獨立的陰謀

那是1970年代時節,國外媒體,特別是英美兩國均再三報導了:蔣介石棄守「海南島與撤退舟山群島,以及堅守金馬外島等決策」,實即蔣介石就是在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建立一個堅實的美台論證基礎。如果蔣介石當時的構想得到美國華府的認可,則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另一個國家就會成為事實,這也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前奏曲,之後的「兩國論」、「一邊一國」等等,延至到90年代才由李登輝和阿扁所公開推動的國家定位政策,其實早在50年代時即已由蔣介石暗中策劃並推動進行中。

史學家汪浩博士最近才在其所撰《蔣介石是臺獨教父嗎?》中有一段描述:

1949年6月18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臺灣主權與法律問題,英,美恐我不能固守臺灣,為共匪奪取,而入於俄國勢力範圍,使其西太平洋海島防線發生缺口,亟謀由我交還美國管理。」因此,他決心『死守臺灣,確保領土,盡我國民天職,決不能交還盟國。』但如果美國願『助我力量,共同防衛,則不拒決,並示歡迎之意。』

汪浩博士在該文中的後半段也有一段至關重要的史實陳述,他寫道:

「1950年6月25日,史達林和毛澤東支持的北韓進攻南韓,此舉讓美國不得不馬上採取行動,27日,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明確了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奪取臺灣的政策。杜魯門提出「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杜魯門提出「臺海中立化政策」和「臺灣地位未定論」,修改了他自己1950年1月5日發表的關於尊重中華民國對臺灣行政管理的聲明。蔣介石雖然口頭反對杜魯門的「臺灣地位未定論」,但為了臺灣安全,他不得不接受美國與中華民國在軍事與外交上實質「共同管理臺灣」

汪浩博士繼續寫道:

「蔣介石晚年試圖改變中華民國國家戰略,逐漸在心態上和戰略上接受『兩個中國』的前景和外交安排,他明確地把臺灣的國防戰略從反攻大陸的進攻戰略調整為保衛臺灣的防守戰略,希望中華民國能偏安於臺灣一隅。」

這樣的景況,此一「台獨政策」,當時在台灣島內仍然被掩蓋的很嚴實。台灣人民完全未察覺蔣介石在「一中」的所謂「漢賊不兩立」,其實已經實質轉換為「一中一台」的策略部署,只是外在形勢仍然掩蓋在:看似其仍堅持「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色厲內荏天下大謊言而已。 (相關報導: 陳昭南觀點:台獨黨綱與「國家正常化」 更多文章

國民黨人對蔣介石推動台獨的陰謀故意視而不見

還有一位享譽國際的美籍史學家林孝庭教授也在其最近才剛出版的《意外的國度》一書中,充分討論到美方推動「神諭計畫」的「台美共同防禦條約」時的記述。林教授在書中特別提示:

「回顧歷史,當時台北政壇裡對於協防條約內容還有所疑慮的人士,或許未曾真正意識到,此一結果(意指簽定「台美共同防禦條約」)也許正是蔣介石此刻所企盼的,也是遷台後國民黨政府在主客觀環境下所能爭取到的最佳結果。協防條約簽訂當天,蔣介石在日記裡寫道:『此乃十年蒙恥忍辱,五年苦撐奮鬥之結果,從此我從台灣反攻基地始得確定,大陸民心乃克振奮,此誠黑暗中一線之曙光,難怪共匪之叫囂咒罵,可知其心理之恐怖為如何矣。』(蔣介石日記195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