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23歲的他棄台大門票、赴中國發展?鬼島再不振作,年輕人都要出國當台勞

他們不是想出走,而是留下來讓人無望...(示意圖,非當事人/すしぱく@pakutaso)

最近有2位年輕朋友跟我辭行,一位是27歲上班族,要到中國工作;一位23歲大四生,要到中國念研究所。他們的原因一致,台灣深陷低薪泥淖,看不到希望,只好選擇出走。(封面圖片為示意圖,非當事人)

上班族還未找到工作,仍然樂觀相信這是正確的選擇;大四生則已經考取台大研究所,不改其志,毅然決然地頭也不回走了。

幾年之後,歷練過後或學有所成,他們還會回台灣就業嗎?

答案是,他們都會想回來,卻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1隻灰犀牛:年輕人才外流

你可能已經很清楚什麼是「黑天鵝」,它出自於10年前金融海嘯時出版的《黑天鵝效應》一書,講的是罕見但會帶來極大衝擊的事件,最近市面上出了另一本新書《灰犀牛》,講的是既存的威脅,顯而易見,它們才是應該最需要被關注的問題,卻被視而不見,或不做因應處理。

在台灣,人才出走這個問題,不是一隻百年難遇的黑天鵝,而是一隻體積龐大,正在往我們面前衝來的灰犀牛,而我們的反應是什麼?不是逃跑,也不是因應,而是呆住了,動也不動。人才外流不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而是「看不見」。究竟有多少年輕人出走,連政府都提不出一個確切數字,就知道有多瞎。

2011年,當時總統馬英九說:「人才外流是國安問題!」可是政府努力致力留下的是科研人才,對於其他更大量的中產專業人才出走卻未見對策。到了今天,5年過去,換了新政府,人才流失繼續年年創高峰,看不到積極性的防範之道。

電視台財經主播呂若潔寫過一篇文章,提到她的同學朋友無不名校畢業,半數在國外工作,人人都說好想回台灣,結果沒有回台灣,而是回到亞洲其他國家,找不到回家的路,因為——「台灣的薪水太低!」

在過去,資深老鳥出走,派駐外國擔任主管,是被「工作機會」給吸走,在台灣有家庭,還會回來;現在,輪到資淺的年輕人被「低薪」推出去,在當地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再也不回台灣。

第2隻犀牛:人才等級降低中

大學林立後,餐飲觀光科系增加最多,當新加坡來台灣招募新血時,眼見對餐飲業懷抱理想的熱血青年一一往外送,做的是廚助與服務生。

一位校長說:「不能排斥,也不能鼓勵,因為留在台灣也是做這些工作,薪水更低。」

這就是第2隻灰犀牛!台灣一直自詡教育普及、人才優良,輸出的卻是基層人員,人才的等級在降低中,一旦形成刻板印象,「幫傭找越南、服務生找台灣」發揮定錨效應,深入人心,很難再改變。今天,其他國家來台灣挖角,稱讚台灣人才CP值高,時間拉久之後,就會認定我們的勞工低階,付給低薪即可。看看東南亞國家的演變,台灣不就正好坐在他們還熱呼呼的屁股印子上。

20多年前,菲傭瑪麗亞進入台灣家庭,都是高中以上程度,大學畢業也不少,甚至有醫學院高材生,後來嫌台灣薪水低,轉往加拿大,換成印傭來台;當印尼經濟轉好後,越傭又取而代之。但是大風吹的遊戲還沒停,最近朋友家的越傭要辭職,開美甲店當老闆去了!朋友特別介紹她的背景:「在越南,大學畢業,當老師的!」 (相關報導: 溫芳瑜觀點:誰說努力就一定會成功?拜託長輩們,讓錯誤觀念停留在你們那一代就好 更多文章

是不是聽來分外熟悉?沒錯!台灣人赴國外工作,大學畢業占六成,全球最高,屬於高階人才淨出國,一端是專業人士,另一端是基層勞力,可是政府把頭埋在沙堆裡,無數據,無專責機構,保護在外地單打獨鬥的年輕人,任由他們遭受部分黑心雇主的剝削卻求助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