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半生情誼—吳景超‧龔業雅‧梁實秋

1966年吳景超、龔業雅三代同堂:後排女兒吳清可,兒子吳清俊;前排孫女吳正林(右),吳正朋(左)。(作者提供)

吳景超和聞一多、羅隆基並稱為「清華三才子」,他當年是胡適最為看重的年輕人之一,他被稱為「中國都市社會學第一人」,但和同代人的久負盛名相比,他卻早已淡出人們的記憶了,儘管他是漸被歷史塵封,但卻不應該被遺忘的人。

我在十幾年前曾讀過學者謝泳的《清華三才子:聞一多‧羅隆基‧吳景超》一書,當時我最感興趣的是前兩人,因為吳景超所涉及的是社會學,並不在我研究的範圍之內。2021年五月政大教授劉季倫老師告訴我吳景超的《劫後災黎》是應當重新出版,他認為該書是記抗戰勝利後中國的慘狀災情很重要的書籍。於是我從圖書館找到這本1947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仔細拜讀。1946年吳景超出任中國善後救濟總署顧問,同年5月至8月間,他應善後救濟總署之邀,從重慶出發,到貴州、廣西、湖南、廣東、江西五省考察抗戰後的災情及各區善後救濟分署的救災工作。他記錄了旅途中的見聞,全書採日記形式寫成,真實感很強。後來他又寫了〈看災來歸〉一文發表於1946年9月20日的《大公報》,可視作這本日記的整體概述,因此我把它放在日記的前面權充做一篇導言。

對於吳景超的成就,我實在無能為力去寫篇導讀,因為在這之前,他的著作我沒讀過一本,更遑論它是屬於社會學的領域。於是只好向老友謝泳求助,從他的大著中摘錄成〈吳景超的學術及人生道路〉一文做為導讀,蒙他應允,十分感謝。而書後我也補充了三篇附錄,分別是《清華暑期週刊》第七、八期由佚名寫的〈吳景超〉和第十期吳景超自己寫的〈回憶清華的學生生活〉兩文,可做他生平的補充;而他在《新經濟半月刊》第二期發表的〈抗戰與人民生活〉則是由《劫後災黎》這本考察日記所延伸的論述文章,和本書有直接的關連性,故也加以收錄。

吳景超著述的學術價值長期被忽視,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吳景超興趣廣泛,涉及社會學的多個領域,其著作大致如下:(1)《都市社會學》;(2)《社會的生物基礎》;(3)《社會組織》;(4)《第四種國家的出路》;(5)《中國工業化的途徑》;(6)《中國經濟建設之路》;(7)《戰時經濟鱗爪》;(8)《劫後災黎》;(9)《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國民經濟》;(10)《蘇聯工業化時期的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11)《唐人街:同化與共生》。這些書籍幾乎是早年的版本,圖書館也不一定有收藏。我並沒有特別去尋找,因為在這之前我看過好友陳正茂教授蒐集的全套《新路》周刊(由我策劃整套30期精裝合訂復刻出版,秀威2010年版)裡面有不少吳景超的精彩文章,這些文章後來並沒有集結成書。 (相關報導: 蔡登山專文:衣冠南渡,見夕陽於故國─陳定山的多重身影 更多文章

1948年1月24日,吳景超去拜訪胡適,說要辦一個刊物,由錢昌照出錢,吳半農主編,劉大中負責經濟,錢端升負責政治,蕭乾負責文藝,而他自己則負責社會,此刊物就是《新路》周刊。它於1948年5月15日創刊於北平,但在同年12月18日就停刊,共出刊2卷6期(計30期)。《新路》是「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的機關刊物,作者群陣容堅強,網羅不少華北學術界領袖,如吳景超、潘光旦、劉大中、蔣碩傑、樓邦彥、邵循正、邢慕寰、周炳琳、蕭乾、汪曾祺、楊振聲等碩學鴻儒。除了《新路》周刊外,我利用中研院的「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海圖書館製作)去尋找,在上百篇的文章中找出二十篇重要而具代表性的文章,它們分別發表於《獨立評論》、《獨立時論》、《新經濟》、《新路》周刊等,而編成《吳景超的社會觀察》一書。我兩度到中研院去蒐集這些文章,最後一次去的時間記得是2021年5月7日,而吳景超恰恰在1968年5月7日去世的,冥冥之中,似有因緣。而就在文稿蒐集完成後的一週後,新冠疫情爆發。緊接著中研院圖書館禁止院外人士進館,幸好文稿已經蒐集完成,否則將不知會延宕到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