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台海風險不在台灣獨立,而在美國不夠挺台灣!」華府智庫學者米德訪台,呼籲美國「關鍵時刻不可掉鍊子」

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AP)

兩年前曾在《華爾街日報》專欄撰寫〈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一文,批評新冠病毒與金融市場問題可能造成中國經濟崩潰的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上週特地造訪台灣,實地瞭解台海兩岸的緊張情勢。米德認為台灣人不願向北京屈服,但支持正式宣告獨立者也不多,似乎不用擔心台獨引爆戰爭。問題是台灣人雖想保持現狀,中國卻不見得願意買賬,他認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才是台海和平的關鍵所在。

米德是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研究員、紐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教授,也是每週為《華爾街日報》評論外交事務的專欄作家。他兩年前在〈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一文中,批評中國政府在新冠病毒爆發初期的處置不當,加上官商勾結、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與監管不當的金融經濟危機,可能引發中國經濟崩盤,進而影響拖累全世界。

穿著全套防護服的北京防疫人員。(美聯社)
穿著全套防護服的北京防疫人員。(美聯社)

這篇文章的標題其實是《華爾街日報》的編輯部所下,但包括米德與《華爾街日報》都受到中國媒體排山倒海的「種族歧視」批評,中國政府甚至將3名《華爾街日報》記者驅逐出境,即便《華爾街日報》在社論中解釋「標題使用的短語與種族歧視無關」,非常願意將中方批評轉給編輯部參考,並舉出《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也曾將黄延中教授的文章下標為〈亞洲病夫:中國的健康危機〉(The Sick Man of Asia:China’s Health Crisis),《衛報》曾自嘲脫歐的英國是「歐洲病夫」,中共黨媒《環球時報》更曾將埃及比喻為「中東病夫」,但仍無法改變中國驅逐記者出境的決定。

雖然「中國是亞洲病夫」的標題確實與米德無關,不過在招來謾罵與攻擊之後,他對中國情勢與台海危機的關注仍一如既往。米德認為台灣是美中關係產生衝突的可能引爆點,贊成拜登政府加強與印太盟友交往的國家戰略,他上個星期更親自造訪高雄,前往被認為是解放軍可能登陸地點的西子灣一帶,結果卻發現「對中山大學大多數學生來說,最緊迫的問題是他們的食物會被林子裡冒出來的獼猴搶走」。

國立中山大學舉辦一系列迎新活動,為了讓大一新鮮人感受中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校方首次移師西子灣沙灘「開趴」。(圖/徐炳文攝)
國立中山大學在西子灣舉辦迎新活動。(圖/徐炳文攝)

米德筆帶嘲諷的文章開頭,其實是想描繪台灣目前仍處在承平氛圍之中。因為他很快就指出,台灣重新恢復徵兵制的討論,讓這裡的大學生們重新注意到眼前的風險。畢竟在香港失去自由、習近平取得絕對權力、普京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之後,台灣還是產生了一種複雜的情緒。米德指出,台灣一方面從未與中國如此疏遠,就連當初跟蔣介石一起來台灣的外省人後代也日益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來自中國的流亡者),台灣人已經擁有強大的身份認同,他們顯然更喜歡自己的開放的民主制度,而非中共統治下的壓迫生活。 (相關報導: 鄭州富士康事件》學者:可能是中國多年來最重要的一場工人反抗! 更多文章

不過米德也發現,台灣人對於正式宣佈獨立的支持度並不高,這意味著「台灣人不想和北京統一,但也不想挑起戰爭」。米德認為台灣人的避戰心理不難理解,因為戰爭倘若在台灣上演,絕對會比目前在烏克蘭所發生的更具破壞性。畢竟台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8成人口幾乎都集中在北部與西部的沿海城市。一旦台灣遭到入侵,這些城市勢必遭到摧毀,糧食與燃料的短缺將造成更深遠的苦難。

2022年4月,從黑爾孫逃離的烏克蘭難民正準備搭乘巴士離開尼古拉耶夫。(美聯社)
2022年4月,從黑爾孫逃離的烏克蘭難民正準備搭乘巴士離開尼古拉耶夫。(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