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四大公投案全盤皆未通過,僅有新竹市地方公投案「喝好水」過關,而這公投案的幕後推手是一群地方媽媽,奔走長達4年,終獲成果。她們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不只是人民展現直接民意的重大突破,更促成地方政府重視人民用水權利。
「新竹科學園區用寶山水庫水,但民眾喝下肚,很可能是被污染過的頭前溪水!」這樣的荒謬現象,讓新竹地方媽媽陳翠琴、劉妮雲、彭桂枝、陳錦玲、鄭于育5人決心挺身而出,在地方發起「喝好水」公投案捍衛人民喝乾淨水權利。
5名社運素人深入新竹大街小巷宣傳,從倡議到公投過關總計花了4年時間,一度累到想放棄,但憑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最後小兵立大功,創下全台第一個地方環境公投案過關的案例。
地方媽媽成就12月18日唯一過關的公投案
去年(2021)12月18日公投開票當天,這群地方媽媽們分別到不同投開票所監票,聽到投開票所傳來唱票人員喊第五案「同意、同意、同意」時,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常務理事陳錦玲當場流下感動的淚水,深感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而聯盟理事長彭桂枝則有感而發說:「這13萬張同意票,讓我們深感肩上的使命感又更重了!」
回顧去年底這場轟轟烈烈的四大公投案,兩大黨針對反萊豬、重啟核四、護藻礁、公投綁大選等議題決一死戰,結果四大公投案全數遭否決,反而是新竹有一個地方公投案,公投主文為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廢污水管理自治條例」,「明定工業廢水、醫療廢水及其他事業廢水和污水應以專管回收,不可排入飲用水取水口或灌溉水取水口上游」,以保障人民飲用水乾淨無虞。這項公投案在地方獲得了同意票13萬1816票,超過投票權人4分之1門檻,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成為全台唯一通過的公投案。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其實這公投案在地方醞釀已久。2017年,理科媽媽、竹科工程師陳翠琴聽聞頭前溪上游竹東垃圾場囤積大量垃圾後,決定找在新竹綠市集賣手工杏仁茶的劉妮雲,以及荒野夥伴鄭于育、陳錦玲,一起到頭前溪上游踏查,結果發現陣陣惡臭撲鼻而來,而這居然是新竹市民日常飲用水的水源地,於是這4名媽媽找上有社運經驗、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就這樣5人一同栽入了這場新竹水資源大戰。
新竹地方媽媽發現新竹居民飲用水源地頭前溪上游竟然有工廠,質疑水質遭到污染。(唐筱恬攝)
理科媽媽陳翠琴用理工人的頭腦,負責研究、蒐集數據,彭桂枝則發揮社運經驗撰寫文宣,劉妮雲、陳錦玲、鄭于育則深入社區、學校宣傳。陳錦玲回憶,陳翠琴一開始搜尋自來水檢測資料,他們才發現這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實在不能接受遭污染的水,被化學藥劑調和後讓小孩喝下肚,而且不能因為新竹有科學園區,大家就該隱忍!」有了這些信念,讓他們決定起身捍衛到底。
(相關報導:
護國神山用水驚人 13萬新竹人公投要求喝好水,公投過關解決了什麼?
|
更多文章
)
讓市長掛保證改善,監委進行調查糾正
2017年,5名媽媽先是發動「我們要喝乾淨水」線上連署,獲得2.5萬人響應。彭桂枝說,這場線上連署讓他們在向新竹縣政府要資料時,意外發現頭前溪上游不只有垃圾山,還有很多「污染性工廠」,於是在檢視中央法規後,確定水源保護區內不得有污染性工廠存在。他們在2018年3月開了第一場記者會,揭露了新竹人並非喝水庫水,而是喝頭前溪水,且水含有微量重金屬,並且趁監委來新竹巡查時向監委陳情。
「工業喝好水,人民卻喝廢水」一事逐漸在基層傳開,並獲得了政府重視。新竹市長林智堅掛保證,已積極向台水公司調度到水源,石門水庫可以每日調撥20萬噸水給新竹。另外,監委田秋堇2019年也完成調查報告,認定新竹縣政府未積極清查、管理自來水保護區內的污染性工廠,因而糾正新竹縣政府。
儘管市府、監察院都回應了地方媽媽們的訴求,但飲用水與人民健康息息相關,她們不敢馬虎。彭桂枝說:「我們仍然覺得沒什麼用!」因為根據她們調閱資料發現,即使地方首長掛保證會遷管線,從桃園石門水庫供給水庫水給新竹,但水不可能天天撥給新竹,根本之道還是必須從源頭改善新竹水源問題。
由於新竹通過〈新竹市公民投票自治條例〉,地方媽媽們於是在2019年發起「新竹市喝好水公投」提案,並募得6000多份連署書,2020年更成立「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正式運作。
新竹縣公投法規太嚴格,策略上先從新竹市著手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頭前溪上游屬於新竹縣政府管轄,為何是在下游新竹市提起公投案呢?彭桂枝說,新竹縣政府通過的公投法規比母法還嚴格,所以策略上先在新竹市推動,盼形成一定的民意壓力,下一步才會鎖定新竹縣。
公投第一關門檻就是連署,5位地方媽媽沒有政黨資源,也不是有組織的環保團體,一開始狀況並不順利,後來她們心想這樣下去不行,之後連續3個月,她們不畏風吹雨打,站在位於頭前溪旁的新竹十八尖山登山口發連署書,晚上則深入社區大學談公投,「很多連署書都是這時候募來的。」彭桂枝這麼說。
不過公共議題一定有正反面意見,彭桂枝回憶說,一開始有遇到不同意的居民,會來她們臉書粉專上留言嗆聲,或是到處宣傳對她們不利的流言蜚語,在這之中甚至有地方媽媽不堪壓力選擇暫時退出,「那時真的一度也不想推動下去,但後來覺得頭都洗一半,一定要繼續做下去」。
公投案跨越連署門檻後,如何維持議題熱度,成為他們的挑戰。因此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在2020年、2021年接續舉辦「大新竹流域願景論壇」,另外也在地方上推動頭前溪流域走讀活動,把河流變成遊戲場,帶領民眾去親近水源,認識飲用水來源。
枯水期取水,有一半的水可能是廢污水
去年5月新竹爆發乾旱,成為公投運動的轉捩點。彭桂枝說,即使她們宣傳了這麼久,但一一般民眾還是無感,後來遇到乾旱,他們上自來水公司網站算出豐水期、枯水期的水量,發現枯水期時,頭前溪下游隆恩堰取水量為8萬5000多噸,但來自上游的水有4萬8000多頓,也就是有一半的水可能是廢污水,「重要數據的揭露,讓民眾慢慢開始重視」。
最後,公投前1個月,就連外送員、退休老師都投入幫忙,成為一場新竹在地公民運動。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校長吳文昌說:「站在公義的立場,家庭廢水、廢污水怎麼可以流入飲用水呢?因此我們也一起投入幫忙,盼政府重視民眾聲音。」陳錦玲則分享說,公投前1個月,她仍感覺還是很多人沒聽過這公投案,後來是很多長輩幫忙在line群組瘋傳「長輩圖」,才讓整件事傳開來。
公投前,「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到處擺攤宣傳理念。(取自我們要喝乾淨水臉書粉專)
12月18日公投這天,喝好水公投拿到13萬票過關。彭桂枝直言:「這是新竹公民的覺醒!」而她們開心之餘,也感到這是重責大任的開始,「連署6000多人的時候,就有使命感,13萬人投下公投案時使命感更重,顯示民眾不能接受水質的議題被互相推拖」。鄭于育則認為,儘管公投前密集宣傳很辛苦,但對她們來說困難的還在後面,就是「我們到底要如何走下去?」
公投通過後不鬆懈,兵分二路監督新竹市與新竹縣
公投激情結束過後,她們監督喝好水的腳步仍未停歇,目前兵分二路監督新竹市與新竹縣。彭桂枝說,在新竹市方面,將監督市政府按照公投結果訂定「廢污水自治條例」,條例必須包含專管回收各類廢污水、落日條款兩大面向;而另一頭則把公民力量推進新竹縣,繼續在新竹縣推動公投案,讓喝廢水一事在大新竹獲得徹底解決。
(相關報導:
護國神山用水驚人 13萬新竹人公投要求喝好水,公投過關解決了什麼?
|
更多文章
)
經過了4年的操兵學習,地方媽媽們已從社運素人變成老手。她們最近紛紛受邀到新竹市以外的縣市,分享公投成功經驗,讓公民意識的種子在各地萌芽,也盼更多民眾基於熱愛自己的土地,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