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努力、不工作…你過著「蹲族」生活嗎?心理師告訴你,為何你常常「什麼都不想做」

中國新出了「蹲族」這個名詞,形容高學歷卻無業的年輕人,在競爭激烈的城市租房生活下,終日無所事事。(示意圖/pakutaso)

芳芳當業務四年多,覺得自己不想繼續待在這行,想創業又差了點什麼,前年領完年終就辭職,在家待了一年多,本來幫自己規劃了許多進修課程,卻發現不上班之後,要自己堅持固定排程很不容易,常常「想做點什麼」可是又「什麼都不想做」兩種狀態間擺盪,內心受到「我想要自由」跟「我為什麼這麼懶惰」兩種想法煎熬。

這兩年中國新出了「蹲族」這個名詞,描述一群高學歷卻無業的年輕人,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城市租房生活,終日無所事事,既不熱血也不奮鬥,稱作蹲族。蹲族和啃老族,或靠媽靠爸的爸媽寶不同,他們縮減自己需求,過著佛系清心寡慾的生活,讓自己盡量不伸手,勉強自給自足。

在我的晤談經驗裡,許多人一生中都有過做「蹲族」的一段歲月,有的人把這段時光當作是人生的污點或挫敗,總之就是一種逃避、不負責任,或沒認清現實的象徵。凡事必有因,聽過幾個故事後,我發現「蹲」這段時期,是人們將原生家庭經驗和出社會經驗的打散整合期,也是人們重新練習面對權威的過渡期。

許多人在蹲完之後,不僅找出職涯新出路,也更清楚自己的人生了。到底蹲在家修整的期間,內心可能經歷些什麼?可以學會什麼?如果你也正在這段時期,一起來看看你的經驗是否也是如此,重要的事情你學會了沒有。

去一個「不打分數」的地方

不論表面上有什麼現實或細節的理由,骨子裡邁向會邁向蹲族生活的原因,大都是渴望真正自由,想要到一個可以「不被打分數」的地方。幾十年前,有人想過沒有聯考的人生,但現今的社會要找個「不打分數」的地方實在太難,蹲族青年求的可能只是「考場與考場之間的一小段喘息」。

他們不想依賴,因為不想被要求,不想拿人手短,而被迫做不想做的事,所以他們為自己爭取了「蹲」這段空窗期。許多人利用這段時間在晤談室裡,連結起原生家庭和工作經驗間的雷同之處,發現自己活在父母的要求下,從小選擇了某種因應方式,這些方式也用到職場面對上司的要求,如果這些方式不夠健康,身心壓力就會日積月累,讓你在某個時間點崩潰,做出從家庭從工作「出走」的決定。

芳芳家裡一直有經濟壓力,所以她畢業後直接選了靠努力就可以快速入帳的業務一行,這幾年她做得不錯,但內心總有一種迫於無奈的感覺,加上業務工作本質就是一個夾在上司與客戶要求間的夾心餅乾,她心裡的地雷點是「為什麼大家只會要求別人,自己卻沒能力又不做事!」壓力大時這樣的想法就會一直在心裡干擾她,讓她常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不是弄丟跟了很久的大客戶,就是平白讓協助處理的同事領了功勞。

只工作不上班,檢視你內心隱形的評價者

因為受夠了周遭人,像是父母、上司、客戶們「只抱怨不做事」的態度,所以芳芳毅然決然地辭職了,本來打算休息期間進修英文和創業知識,結果遇到業界強勢權威的名牌教師,讓她遭遇到跟家庭和職場一樣的內心壓力,當權威說你不夠好,當權威不斷要求你做事,你該如何保護自己並發揮能力? (相關報導: 23歲女網友從不知道爸媽收入有多少!她意外打開帳戶見6位數月薪,坦言嚇到了 更多文章

許多人邁入「蹲族」生活,是想要創造「我工作但不上班」的職涯,到頭來卻發現,就算是創業當老闆抑或自由業,還是會被打分數,這些隱形評價者存在你心裡,你心裡想像或在意的那些人,可能是父母、親戚、鄰居、老師、伴侶、朋友等,我們內心的超我原型源自重要他人,但最後你內心的超我可以是任何人,因為一切都來自你內心對自己和對情境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