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作者分享,老子提示我們,要瞭解人生的常道,並形成習慣。常道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等人瞭解了,就直接順著去做。圖為老子。(資料照,取自網路)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譯文

天下萬物有一個本源,就以它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

既然明白了天地萬物的母體,就可瞭解由這個母體創生出來的「子」——天地萬物了;既然瞭解天地萬物,再返回守住天地萬物之母的道,一輩子就不會有危險。

塞住情欲的孔道,關閉情欲的門徑,終身就不會有憂勞;開啟情欲的孔道,助長情欲的完成,終身不可救藥。

發現細小,稱為啟明;持守柔弱,稱為堅強。

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作形成了習慣的常道。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萬物有一個本源,就以它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天下有始」,這和《易經》乾卦「萬物資始」的意思類似。「以為天下母」,有了乾卦就有坤卦,有了天就有地。用上帝造人的說法,先有了亞當,後有夏娃,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然後就繁衍了人類。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既然明白了天地萬物之母,就可瞭解由這個母體創生出來的「子」——天地萬物了;既然瞭解天地萬物,再返回守住天地萬物之母的道,一輩子就不會有危險。道是萬物的本源,必先於萬物而存在,所以稱為「始」。從作用上來說,道能創生天地萬物,所以,又可稱為「母」。「子」是母生出來的,這裡指萬物。如果我們能瞭解萬物的根源——母,就容易瞭解「母」所創生出來的東西。

譬如文化基因,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要瞭解一種文化的源頭,就必須弄明白這種文化最古老的經典,因為不同的文化母體,生髮出不同的文化種子,其成長形態也一定有它的特色,那個特色叫「獨特性」。從個人來講,即每個人都不一樣;從民族來講,每個民族的特點都不一樣;從企業來講,每個企業的文化都不一樣。中國文化有其獨特性,西方文化有其獨特性,其源頭各不一樣。

母是本,子是末,得母知子,就是執本禦末。所以,既然懂得了道的根本,就還要回去,守住那個源頭,掌握那個根本。正如第十四章,老子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為什麼說中國文化先秦那一段特別重要?因為當時思想發展確實很自由,各家思想精彩紛呈,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很多原創性的思想從那時闡發出來,而不像到了秦朝以後,君權專制而使思想受到壓制。早年,外國人研究漢學,還有中國學者反省,一致認為,中國到漢朝以後就沒有思想了。因為漢朝以後的思想都替帝王服務了。原創性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講完了,確實是如此。 (相關報導: 劉君祖專欄:黃河九曲,終向東流 更多文章

春秋後期形勢圖。(圖/澎湃新聞提供)
作者指出,原創性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講完了。圖為春秋後期。(資料照,澎湃新聞提供)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堵塞住情欲的孔道,關閉情欲的門徑,終身就不會有憂勞。「塞」,堵塞。「兌」,指耳目口鼻等一切的開竅孔。「門」,門徑。「勤」,憂勞。《易經》中有一個兌卦,兌卦就象徵情欲的開竅口。喜、怒、哀、懼、愛、惡、欲都要通過開竅孔發出來。人的竅是專門給自己找麻煩的,所以,兌卦有毀折之象。「塞其兌,閉其門」就說明,人不要亂講話,不要縱欲。「塞其兌」就是要讓人止欲修行。但是要做到止欲是很難的,人之欲壑難填如精衛填海。所以,先哲們還是強調人要懲忿窒欲,不去壓抑情欲,而是讓情欲有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