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儒家思想中都受到《易》的影響,放到現在為政者的角度也同樣受用。(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道德經》是我青年時期折節讀書所接觸的第一部子書,當時涉世未深,卻一讀就非常喜愛,而今忽忽四十多年過去,人情冷暖,滄桑歷盡,一再重讀與講述,更是點滴在心體會日深。後來由理工背景轉向人文探索,追隨先師愛新覺羅.毓鋆揭櫫的奉元理念,遍讀群經諸子,因緣際會又以易學名家開館授徒以後,多次嘗試以《易》通老,更有許多驚喜的發現。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華夏思想文化的戰略制高點,諸子百家幾乎都受其深廣啟發與影響,儒道兩大家派亦然。《易》始乾、坤,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剛健中正、自強不息,正體現乾卦積極進取的精神;而以老子為主的道家思想柔和含蓄,厚德包容,又是坤卦智慧的高度發揚。乾、坤合德生生萬物,儒、道兩家剛柔互濟,撐起整個中華文明的框架。

道家思想 老子(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道家思想(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乾、坤為天地之本,有父母卦之稱,復卦為天地立心,象徵人為萬物之靈的核心創造性,稱小父母卦。孔門高弟顏淵「克己復禮為仁」,夫子稱許他為「一元復始」精神的表率,孔廟中陪祀稱「復聖」。老子主張歸真返璞,《道德經》中屢見「復性」的主張:「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第十九章),「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第二十八章),「用其光,復歸其明」(第五十二章),「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第六十四章)。

為而不爭,事謂君子(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為而不爭,事謂君子。(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六十四卦中,卦爻全吉的為謙卦,謙讓不爭必然獲益而得善終。這也是老子極力宣揚的處世態度,貫徹整部《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二十二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第六十八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第七十三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世人私欲多習氣重,故嗜爭奪,造成世亂不已。《易經》的損益觀不同流俗,損卦《大象傳》稱「懲忿窒欲」,益卦《大象傳》稱「遷善改過」,從人情弱點下手,節制過度的欲望,才有長遠獲益的機會。先損後益,有時吃虧就是佔便宜。《繫辭傳》稱:「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損以遠害,益以興利。」人生在世,必須減損嗜欲才可遠離顛倒夢想的禍害,而獲身心真正的自在,剛開始修煉時很難,久而久之則成自然。 (相關報導: 劉君祖專欄:己亥逢九殺機皆現?勿躁勿慌世和人安 更多文章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妄念造作,即可做許多利益群生的大事。「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言之諄諄,將損益的道理講得好透!

風景(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老子看宇宙人生皆持長遠觀點,不爭一時得失。(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