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攻頂或滅頂──大學教育的「逆勢療法」還有效嗎?

台灣大學校門口一景。(盧逸峰攝)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在卸任一年後的公開演講中提及大學退場機制。他說教育部要關掉報到率不佳的大學是錯誤的,正確的「關」法是針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學校。前院長對自己的真知灼見想必很具信心,可惜此言一出,引起外界一陣撻伐。還好,若干教育議題,如淡江解聘所有兼任教師、頂尖大學學術造假、年金改革問題紛至沓來,前院長的讜論三天後就乏人問津了。

以畢業生工作率為標準,涵蓋許多問題:多少比例才算「合格」?多少薪水才算是一份「工作」?膾炙人口的邱張東松〈燒肉粽〉裡「出(卒)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的歹命人,算不算找到工作了?前院長心目中的「工作」,應該屬於高科技、企業、傳媒或公教這類正職人員吧。

大學的核心價值本來就是人格養成教育,同時訓練專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讓學生找到「工作」不是唯一目標,否則許多大學系所如哲學、歷史、舞蹈、戲劇都應該關門。每年報考北藝大各系所的考生很多,他們大多有一個夢,但這個夢未必是世俗想像的立德立功立言或「作大事、賺大錢」。依前院長找「工作」的標準,從小到大練就一身「舞」功才擠得進來的舞蹈系最慘,他們畢業後固然不少人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但更多的是打藝術零工,這些「後果」學舞蹈的人不會不曉得,只是不介意而已。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出席活動受訪。(盧逸峰攝)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左)主張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學校要有退場機制。(資料照/盧逸峰攝)

我大學念歷史系,是許多人眼中無路用的科系,何況還是私立大學,連我們都自嘲將來會在廟口講古,跟哲學系出來的算命仙比鄰而坐。進歷史系時,父母只曉得我去上大學,學的是什麼也不在意。有位小學同窗考上另一所私校的企管系,他在台北工作、見過「世面」的大哥回鄉,很得意地數說這個系未來的就業優勢,說著說著,順口問旁邊的我唸什麼?「歷史系」!他楞了一下,隨即保持一貫的笑容,安慰我:「嘛好!」「罔讀啦!」。

張前院長的看法其實與凡夫俗子見識一般,認為唸書最重要是能找到好工作,他的論調無關藍綠,差別只在他當過行政院長,而畢業生就業狀況將影響一所學校命運的思維,也反映當前相互牽拖的教育問題。

黨國體制行之多年的教育政策,從總統開放民選(1996)到第一次政黨輪替(2000),母語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教科書課綱、台灣史地所佔比例等相關議題,藍綠立場迥異。二次、三次政黨輪替(2008、2016)後,這些議題漸褪流行,教育部業務重點回歸基本層面,繼續暴露教育系統井然有序、隨時在變的諸多漏洞。

台灣高教政策「與時俱進」,以前廣設大學,現在要求併校、退場,就跟生育問題一樣,以前強烈呼籲節育,現在拼命鼓勵生育。目前的高教生態是教育部扮演上帝,主導大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將雞蛋集中放進幾個籃子。從二〇〇六年起,啟動五百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計畫」,五年後改名「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再加碼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結束,「後頂大時期」隨之而來。於是,台灣的大學多了新的分類!有像巴黎鐵塔尖頂的大學,有略帶哥德式裝飾的大學,也有民宿型周邊還有果園、牧場的大學。 (相關報導: 林維熊觀點:一葉知秋─從誘因薪資與組織文化看學術界的崩毀 更多文章

五年五百億原就是為幾個具理工、科技、生醫發展前景的綜合大學量身打造。各大學明知希望不大,但白工也要做,萬一教育部看走眼,讓他們分到一杯羹,不但對教學有所助益,也象徵他們鯉魚躍龍門啦!「頂大」的「責任」,是每年要向納稅人「頭家」交出在QS世界大學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表,前進或後退,「按件記酬」,獎懲分明。所謂加速大學國際化、擴展學生世界觀、厚植國家人力資源、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等等頂大目標,藝術類大學照說一體適用,但藝術無價──沒有「價錢」──北藝大就是無緣問「頂」。

台北藝術大學一景。(來源: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官網)
「五年五百億 」專為科技理工生醫大學打造,而社會人文藝術類大學從不受青睬。圖為台北藝術大學一景。(來源: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