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今年9月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4次貿易政策檢討會議中,表態不再是開發中國家。由於WTO對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有不同貿易規範,消息傳回國內引發關注,有立委擔憂影響農業、或不利未來多邊談判,但參與WTO事務的高階官員及學者從近年國際經貿局勢變化分析,台灣選在此時表態「只是姿態、幾乎沒有損失」,正面效果更有可能外溢至其他的多邊協定談判如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上。
身為全球前20大貿易國之一的台灣,2002年以「已開發國家」類別加入WTO,但由於WTO對會員國的開發程度採自我認定原則,因此隔年在WTO坎昆部長會議上又自我認定為開發中國家。當年台灣之所以要自我認定為開發中國家,是因在WTO規則中,開發中國家一般可享有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在各項產品關稅的降稅速度及幅度上都低於已開發國家,也不需跟進已開發國家所提出的貿易優惠等。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分析,用開發中國家身份參與談判,得以享有較長的自由化調適期,因此即便新加坡、韓國的人均GDP較其他開發中國家來得高,但兩國仍舊主張自己是開發中國家。他表示,這也是WTO架構下全球化進展日益停滯,及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便掀起貿易戰、力推雙邊貿易協定的重要原因。
為了解決WTO談判停滯、功能不彰的困境,歐盟、日本及美國從去年開始尋求WTO改革共識,並共同發布3次3邊部長聯合聲明,表態接下來將開始尋求志同道合國家,一起推動改革。而3邊所提出的改革方向之一,即是檢討開發中國家定義模糊問題。
在這樣的氛圍下,今年9月出席WTO舉行每4年一次台灣貿易政策檢討(Trade Policy Review)會議的經濟部次長王美花,在會中主動表明台灣接下來將不再主張開發中國家待遇。但會後經濟部並未主動對國內社會提及此事,而是直到上周由美國駐WTO大使習達難(Dennis Shea)在研討會上披露才「曝光」。
升級「條件」僅限新談判後的緩衝豁免 台近乎無痛「轉大人」
消息傳回台灣,即有立委擔心台灣此舉將不利後續WTO談判,且降稅幅度跟速度加快、也恐影響農業。以WTO曾在2001年杜哈回合發展、但未完成的農業談判為例,若從開發中國家轉換為已開發國家身分,則6年內平均要削減36%關稅、降低出口補貼及強制指定產品進口量達8%等。另外同樣未完成談判的非農產品市場進入(NAMA),已開發國家也需適用降稅幅度較高的計算公式、並在5年內完成降稅。
儘管轉為已開發國家、可能在未來談判為國內產業帶來一定衝擊,但同樣參與WTO會議的高階官員認為,開發中國家優惠只限於新談判達成後的緩衝豁免,而WTO過去17年都沒有完成任何新談判,預期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有,因此在此時宣示「只是姿態、幾乎沒有損失。」他也直言,台灣若連這些蠅頭小利都要保護,永遠無法「轉大人」。 (相關報導: 台灣究竟是開發中國家還是已開發國家?國際社會這樣看台灣… | 更多文章 )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則指出,目前WTO檯面上沒有進行任何市場開放談判,因此身分轉換不會立即影響貿易談判,且台灣在WTO還有新入會成員身分等「護身符」、可減緩農業產品開放程度,「現在很多顧慮都只是直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