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碩博士學位取得應該更公開透明

論文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步,那怕只是一小步,也將會是全體社會之一大步。(資料照,柯承惠攝)

本次年底選戰,從新竹林智堅候選人開始,吹起了一場檢視各候選人論文抄襲之風。雖說候選人有無能力可以擔任民選公職,不必然和論文取得與否劃上等號,縱令論文沒有抄襲,亦不必然該論文對全體國家社會或學術研討進步有實質貢獻。但從這個議題的重視,希望能夠引發各界對於目前碩士、博士學位取得之重新省思。

少子化之影響,近幾年已經慢慢從大學生蔓延到碩士生。過去,碩博士屬於國家之高等教育,因此在教學資源分配上,總是能夠分享較多的資源。然而,隨著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學位無用論」(即取得碩士學位的起薪不必然會高於大學生)之影響,許多學校碩士班也開始面臨招生不足的情形,此時,在職進修或終生學習的論述便油然而生,候選人再次進修無異解決了碩士生不足,同時也加乘候選人專業形象之雙贏策略。然而,在win-win策略下,若學位授予過於浮濫、欠缺審核機制,則造成整體社會雙輸局面,亦是在預料之中。

依學位授予法第12條規定,已於國內、境外取得學位之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不得作為碩士或博士之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而相關的審核在比對系統尚未建全時期,除了指導教授外,往往都由幾位口試委員決定該論文是否足以畢業,縱不論該委員是否由公開機制產生?是否具有審核該領域之公信力?人腦終非電腦,怎能在幾週審查論文期間,以火眼金睛看出論文字裡行間是否具有貓膩?或是有多少比率是與他文重複引用?而如今,比對系統問世,雖提升了比對的效率,但論文的實質品質若不能同步提升,對於學術界而言,亦僅為是另一種文字爬梳表面功夫的進化而已。

論文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步,那怕只是一小步,也將會是全體社會之一大步。過去長期沉睡在國家圖書館已久、無人翻閱的論文,伴隨著選舉逼近,不知有多少人徹夜進行文獻整理及回顧,以為了能夠在必要時影響對手的選情。但身為學術界的一份子,我們更在乎的是,未來如何能夠進步?各界及政府機關是否能夠正視這個問題?是否能夠透過一些機制,例如論文電子檔全部公開上網,杜絕僥倖心態等,讓相關碩士、博士學位的取得過程能夠更加公正、公開、透明,別讓學校再度蒙上學店的灰塵,也別再一味貶低碩博士學位的價值,加劇未來各學校招生不足之困境。 (相關報導: 論文遭綠營影射相似度高 謝國樑開直播喊冤:比對沒扣除「4個條件」 更多文章

*作者為政治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