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時,中國領導人頗為驚訝。他們之前一直專注圍繞在希拉蕊・柯林頓(Hilary Clinton)勝選的前景做準備。他們立刻聯繫了在華盛頓長期以來的可靠盟友,即那些美國大企業的首席執行長及其貿易協會,試探風向。
他們得到的反饋令人不安:川普讓人琢磨不透。民粹主義呈上升趨勢,美國正在發生變化,中國也必須做出改變以適應美國新的領導人。私底下,許多北京昔日的大企業盟友後來會支持政府對中國的強硬路線,只是他們不同意提高關稅的策略。
「中方認為美國政府是被銀行家和大企業家掌管的,這就是為什麼會去找他們的原因。」在中國工作多年的商業顧問和中國美國商會負責人麥健陸(James McGregor)說。幾十年來這一直是個制勝法寶,但現在不管用了。不僅是因為白宮發生變化,還因為北京當局與美國企業之間關係逐漸緊張。下行趨勢漫長而艱辛。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1994年,時任國務卿克里斯托弗(Warren Christopher)飛往北京就人權問題進行談判時,中國總理李鵬不屑一顧。李鵬告訴美國官員,高盛和其他美國大公司已經告訴他,他們正在遊說柯林頓政府讓步。李鵬認為他們能占上風。克里斯托弗多年後說:「他基本上是敢說『儘管取消我們(貿易權),看看誰輸掉中國。』」
美國商會常務副主席布里安特(Myron Brilliant)表示,當國會2000年要對一項有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法案進行投票時,大企業為了促使其通過,花費了1億美元(約台幣29.6億元)進行遊說。布里安特計算得出,這比之後企業用於所有國會貿易鬥爭相關的費用加起來還多。很多企業都希望參與遊說活動以獲得北京當局的認可,其中有25家公司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冗大的管理委員會。
但數年來,這種夥伴關係惡化了。對於許多美國公司而言,中國並非他們原先設想的滿地黃金。家具、自行車和其他低端技術製造商首先嘗到苦果,他們意識到在2000年代初,他們的中國供應商透過直接向美國零售商銷售而變成了競爭對手。2008年華盛頓方面敦促中國抗擊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大幅增加刺激性支出,之後輪胎、鋼鐵、玻璃和其他大宗商品充斥市場。中國產品對美國的出口增加,破壞了美國中西部和東南部的工廠城鎮的格局,這些城鎮後來成為民粹主義反彈的中心。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生活因疫情而改變!室內腳踏車、智慧烤箱⋯⋯還有哪些電子產品爆紅?
|
更多文章
)
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川普要如何命令美國企業撤出中國?(AP)
中國的龐大市場也不足以抵償那些支持中國的公司遇到的困境。被說客們稱為「Rump集團」波音(Boeing Co.)、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等10家公司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為中國加入WTO進行遊說。其中美國迪吉多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已經破產;同在其中的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在2008年幾乎拖累了全球經濟,不得不接受政府救助;第三家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 Co.)成為空殼公司;第四家是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 Inc.),它被拆分為兩家公司,其中一家賣給了中國公司,另一家則起訴一家不同的中國公司,指控其竊取技術。
中國逐漸自信,迫使外國高科技公司交出知識產權,並為這些公司的中國國有競爭對手提供巨額補貼。許多美國公司都認可日本川崎重工有限公司(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的類似抱怨,那就是中國鐵道部和國有企業都在利用川崎重工的技術來成為其在高鐵項目上的強大競爭對手。
到2014年,中國美國商會中只有1/3的成員對他們在中國未來兩年的前景表示樂觀,這個數字約是2008年的一半。2015年,一項名為《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計劃引起了關注。該發展計劃提出在10項重要科技領域力求主導市場的戰略,外國公司則認為要實現這些戰略只有透過大量補貼和竊取技術。
「在中國規劃一條道路或一個發電廠是一回事,」中國歐盟商會負責人伍克(Joerg Wuttke)說。他同時表示,告訴全球公司他們的市場份額將因為中國公司入侵而減少則是另一回事。伍克組織了相關人士對上述計劃提出反對意見。
川普上任時,中國領導人像以往一樣向美國企業尋求政治幫助,但得到的回應與柯林頓時期不同。時任中國反貪領導人、習近平主席信賴的盟友王岐山召集了美國公司CEO們參加他所謂的非正式老友聚會,在會議上他沒著西裝也沒打領帶,而是穿了中式小立領夾克和軟底鞋。
2017年底,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聯合創始人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拜訪了王岐山,凱雷是一家在中國進行了大量投資的美國私募股權公司。「川普是個例還是趨勢?」王岐山問魯賓斯坦,中國外交部的官員在旁邊做著記錄。魯賓斯坦對他說:「川普是美國態度變化的一項指標。」
最初,中國領導人以這是純抱怨為由駁回了美國的反對。他們認為美國企業仍在中國投資並賺了很多錢。美國人需要學習如何在快速發展的中國開展競爭。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表示,中國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也許在中國所謂容易掙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或將永遠消失。
中國巨大的市場不再足以保證商界的支持,尤其是習近平主席越來越常對經濟發展做出指示。
2015年,中國股市經歷了巨幅上漲,但隨後出現災難性地暴跌,讓這位中國領導人的想法得到了鞏固。一次閉門會議上,他明確表達了對手下的有關部門處理市場問題的不滿。《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用他的畫像做了封面,畫像中他雙手托舉,徒勞地試圖想要托住暴跌的中國股指。據知情人士透露,習近平對下屬表示他不想上這種封面。他說:「多虧你們,我才上了那個封面。」鼓吹市場重要性並主管證券市場的官員聽到他這番話後當場臉色蒼白。幾個月後,這名官員就被解僱了。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新上任。中國正在籌備「十一國慶」,展現70年來在經濟、軍事等發展方向的繁榮。(AP)
當川普採取了1930年代以來最嚴厲的關稅措施時,中國領導人試圖與反對關稅的美國CEO們達成共識。北京當局採取了恩威並施的方法。
2018年5月,現升任中國國家副總理的王岐山再次邀請首席執行長與他會面。這次會談的場面並不太友好。他向企業家講述了中國軍事家孫子的故事。他告訴他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根據與會者的描述,王岐山還提到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超過美國對中國的了解,中國更為堅忍、而不會讓步。他傳達的資訊是:要你們美國政府讓步。
一個月後,習近平主席會見了包括高盛集團和凱悅酒店集團在內的歐美20個主要跨國公司的首席執行長。習近平敦促他們幫助讓美國政客放寬對中國的限制。他警告說,如果失敗,他們可能會在貿易戰中受損。根據與會人士的描述,習近平在會上說:「在西方,你們的想法是如果有人打你左臉,你要把另外一邊臉轉過去給他打。」「但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會反擊。」
而對於那些沒有與中國發生摩擦的國家,他們的公司則會享受優待。習近平說:「一扇門關上,另一扇門打開。」他使用中國領導人常用的婉轉言語提出了相當直接的威脅。與會者說,在會見結束時,習近平對美國的沮喪情緒爆發了。「我們尊重你們的民主制度,」他說,「你們為什麼不能尊重我們的?」
到2018年9月,從美國企業傳遞到中國的「必須作出改變」的資訊已經非常明確了。在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曼哈頓中城的會議室會見了一批美國的企業名人。
這名中國外交官將關係惡化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川普政府。與會代表說,不止一位首席執行長表示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對中國未兌現的承諾感到沮喪。Visa Inc.的首席執行官凱利(Alfred Kelly)注意到,中國再次保證向外國競爭對手開放其電子支付市場,這是北京自2001年以來就做出的承諾。
據與會人士透露,凱利說:「什麼都沒發生。」「當內閣官員問我們現狀的時候,我們只能說我們不知道,這是不一樣的。」
美國商會(U.S.Chamber)、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和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這三大主要美國公司貿易團體,經過不懈的努力、花費大量財力幫助中國加入了WTO,但他們現在公開提出要求政府施壓以敦促中國作出改變的議案。
去年習近平的最高國際經濟目標是讓美國取消關稅,但在該問題的決策上,美國企業對白宮的影響並不大。總統最親密的經濟助手說,貿易是川普對自己的判斷最有信心的問題。他們說,川普看待貿易和關稅問題,犹如雷根看待減稅問題。雷根確信減稅是刺激經濟的正確舉動。而川普以同樣的方式看待關稅,他認為是經濟和政治上的雙贏。
組織者認為,考慮到川普對美國農村的政治依賴性,白宮更願意傾聽農民的聲音。2018年,他們花200萬美元購買了3則30秒長的電視廣告,這些廣告在福斯新聞、「Fox & Friends」,「Lou Dobbs Tonight」等節目和他們認為總統會觀看的其他有線電視節目中播出。這麼做沒有造成很大的改變。兩國於2020年1月簽署一項有限貿易協議,美國繼續對中國出售給美國的3/4的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白宮目前注意力集中在部分領先的中國科技公司上,指責電信巨頭華為技術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為中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最近美國還試圖切斷華為與計算機晶片供應商的聯繫。華為竭力否認這一指控,但北京方面不再指望美國公司能有效遊說政府熄火。
2020年5月,中國電信業鉅子華為遭美國擴大制裁(AP)
中國反之更強調靠自己。中國大型國有電信運營商禁止長期供應商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 Inc.)競標網絡設備合約,並把訂單轉向華為。「我們沒被邀請參加競標,甚至不再被允許參與了,」思科首席執行長羅賓斯(Chuck Robbins)在2019年8月向分析師說。
中國也開始從其他方面削弱美國公司的影響。北京當局的「安可項目」旨在消除中國政府機構、電信公司和電網中使用國外的硬件和軟體。「安可」是「安全可靠」的縮寫,意思是安全且可控的。根據該項計劃,政府和基礎設施運營商必須立即將一定比例的採購份額分配給國內技術提供商,從2019年的30%,到2020年再增加50%,直至2021年囊括剩下的20%,這就是所謂的「3-5-2」原則。
無論今年誰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安可項目和其他類似項目都會繼續推進。這標誌著優先事項會有長期的變化,北京不再依賴美國公司作為盟友來贏得和華盛頓抗衡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