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晏專文:那些教過胡適的老教授們

五四運動代表人物胡適(見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就學,遇到許多有智慧的教授們。(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當一九一五年胡適轉學到哥大時,杜威在哥大已經十年。胡適喜歡實驗主義,喜歡杜威,轉學到哥大來拜杜威為師,他的方向是正確的。胡適在其《口述自傳》中說:「這幾年(指一九一五年胡適初進哥大時)正是哥大在學術界,尤其是哲學方面,聲望最高的時候。杜威那時他一生中最多產的時期。」在哥大除杜威外,在哲學系裡其他有名的教授很多,如專治希臘哲學的烏德瑞(Frederick J. E. Woodbridge),他在研究所裡教哲學史,那時他兼任文理學院的院長職。其他如在哲學系有一名教授教授芒達基(William P. Montague),他的哲學是特別強調客觀現實主義(objective realism)與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有別。他是當時歐美六個現實主義者(realists)之一。其他如教倫理學的教授厄德諾(Felix Adler),他是美國倫理文化學會(The Society of Ethical Culture)的發起人。這個學會基本上是沒有宗教色彩的。

唐德剛在《胡適口述自傳》裡附有一個注解說自己在紐約就是在這個文化協會裡沒有菩薩的「廟裡」用非宗教儀式結婚的。胡適晚年回憶說:「當時哥大的哲學系實是美國各大學裡最好的哲學系之一。」胡適說他在哥大做學生的時候,哲學系裡的教授陣容堅強,一時之選,其實當時哥大除哲學系外,文科其他各系名教授很多,大師如林,如歷史系、政治系、社會系及教育系在學術界也同樣享負盛名。

在歷史系裡,大名鼎鼎的畢爾(Charles Beard),其名著《美國憲法之經濟詮釋》(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以經濟史的觀點來詮釋美國憲法,對於美國立國先賢有很不好聽的激烈批評,因此成為眾矢之的,十手所指,指責他褻瀆聖賢。畢爾於一九一七年因美國參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巴德勒校長解雇了兩名反戰教授,憤而辭職。在歷史系裡另一位大牌教授羅賓遜(James Harvey Robinson),他是以宣導新史學的鼻祖飲譽士林,這兩位當時在哥大都是頗有盛名大史家,當一九一九年蔣廷黻進哥大時畢爾才離開哥大到紐約下城去創辦社會研究新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現已改名為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 University ,這個學校以前沒有大學部,只有碩士班及博士班)。 (相關報導: 湯晏專文:生命是行路的影子─悼念林博文 更多文章

一九一九年蔣廷黻進哥大時主修近代歐洲史,畢爾及羅賓遜已離開哥大,但那時哥大歷史系裡的教授仍然人才濟濟。蔣廷黻晚年回憶說,他沒有機會受業於羅賓遜門下,甚為遺憾。胡適在晚年回憶,他也有點遺憾在哥大沒有選修羅賓遜的課,他說:在文科裡「有很多大牌教授,可惜我不能在歷史系花太多的時間。我最大的遺憾之一便是在歷史系裡沒有選過一門全課。當時最馳譽遐邇的一門,便是羅賓遜教授的『西歐知識階層史』(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 of Western Europe)。這門課事實上是一門討論各時代西歐文明的思想和文化運動史,這門課在學術圈內享有盛名」。羅賓遜教授印有授課大綱和參考書目發給學生。胡適說:「我讀了這些大綱之後,覺得它極有用。但是我最大的遺憾便是沒有選修這門啟蒙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