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楊潔箎「非典」外交戰,中國打什麼算盤?

美中外交高層會談18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登場,這是一場炮火四射的「非典」外交戰。(美聯社)

美國拜登政府首場與中國的高層對話3月18日在寒冷的安克拉治展開,一開場就刀光血影、炮火四射。做為主人的美方代表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很坦率表達美方要討論中國不喜歡的議題──新疆、香港、台灣與網路攻擊等等;而做為客人的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中國外長王毅更是粗魯地回嗆美方:「管好自己的事!」

美中雙方都刻意在雙方第一次會面中給對手下馬威。美方會談前先從亞洲到歐洲拉幫結伙,展現集體抗中實力。而在安克拉治對話前幾個小時,美國國務院宣布制裁包括中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晨在內的24名中、港高層官員。制裁導火線是中國人大改變香港選舉制度,削弱香港自治,未履行《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義務。會議前一刻才公布這項制裁讓中方火冒三丈,王毅公開質問:「美國就以這樣的方式來接待客人?」

不只美國主人不給中國客人面子,連中國著力甚深的歐盟,也在這個時間點補上一腳。去年底中國藉美國政府交接空檔敲定與歐盟簽署投資協定,讓中國沾沾自喜偷襲拜登成功;不料3月17日歐盟因新疆人權問題決定制裁4名中國官員,這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歐盟首次制裁中國──六四之後歐盟禁止對中國輸出武器。歐盟的制裁讓中國知名國關學者、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微博上直言:中國與歐盟許多國家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與中東歐存在著合作機制,而這些為什麼都沒有在此事上發揮作用?

中方稱為「戰略對話」,美方否認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7日抵達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正式展開在南韓的訪問行程。(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月10日在國會聽證會上很肯定地說,安克拉治會談「不是戰略對話」。(美聯社)

布林肯與楊潔篪在安克拉治會談前都說,希望這是一場坦誠的對話,而雙方開場白也不只是坦率而已,甚至粗暴──尤其是楊潔篪。楊超過原定兩分鐘、長達十七分鐘的冗長發言,擺明在教訓美國。這場美中高層會談成了一場非典型外交會議,到底雙方原本是如何定位這場會議,期待達到什麼目的?

中國外交部3月11日發布的新聞中,稱這是一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國媒體也都用「戰略對話」(strategic dialogue)稱這次美中對話。戰略對話通常會是針對重要議題深入交換意見的一系列會談,例如美中兩國在小布希、歐巴馬時期曾舉行多輪高層會議,中國稱這些對話為戰略對話,但美國是用「高層對話」(Senior Dialogue)一詞。

舉行戰略對話雖不代表雙方是戰略伙伴關係,但中方明顯希望能和美國建立一個常態性對話架構,藉此「框住」美國、管制紛歧、促進合作。王毅在拜登上台前與上任之初對美國的發言多是低調、充滿求和意味,希望與美國重回對話軌道,安克拉治會談就是中方所企盼的。過去楊潔篪與王毅很少聯袂出訪,這次兩個中國外交最高負責人同時到訪安克拉治,顯見中國對這場會議的重視。 (相關報導: 「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後川普時代的中美首次交鋒:布林肯與楊潔篪相互指責、毫無交集 更多文章

相對的,美國不把這次會談視為未來常態性對話框架的開端。布林肯3月10日在國會聽證會上很肯定地說,安克拉治會談「不是戰略對話」。他說,美國目前還沒打算與中國展開一系列的後續接觸。也就是說,美國希望中國對布林肯提出的尖銳問題(包括人權、台灣、南海、網路攻擊、對澳洲經濟制裁等)有具體回應後,才決定要不要持續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