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面無大小
眾生不平等,所以人世間常常要講「眾生平等」。
以前人說「酒桌無大小」,一直想不出這句話怎麼傳下來的,喝酒的場合(酒桌上)怎麼會無「大小」?難道是說划酒拳?酒桌上大聲划拳等同民俗技藝表演的年代,「拳」術高低確實無大小、長幼之分,這跟一個人酒量好壞,跟財富、年齡(喝酒的年齡)無關,划拳拚酒量總是得比劃一下才見真章,然而,晚輩哪有這多機會與勇氣跟長輩比拳拚酒?
最近我發覺真正達到「眾生平等」的是「臉面」——只有臉面才無「大小」,意思當然不是說人的臉型沒有大小之分,瓜子臉、巴掌臉、肉餅臉、橢圓臉、圓形臉、國字臉,相差可大了,縱然三歲孩童也看得出來。「臉面無大小」這句話是敝人我發明的,Facebook的中文叫「臉書」,台語叫「面書」,國台語交雜,臉與面加在一起,代表FB這個社群媒介了。「臉面無大小」就是說每個人在FB的虛擬世界,不分男女老少,貴賤富貧賢不肖,都「玩」得起,有錢人、高學歷的人,不見得比窮苦人、低學歷者「玩」得好!各式各樣的「網紅」,也不是有錢有勢就能做起來的。

無「臉」見人到拋頭露「面」
我很長一段時間無「臉」見人,也算不要「臉」的人,後來經不起幾個學生慫恿而加入FB,所有的相關程序,從登錄、設密碼到如何操作都是他們包辦的。前些年我只做「網誌」,把發表過的文章一一存到臉書裡,像倉庫管理員一樣,自顧自個的。這些文章往往落落長,外面反應冷淡也是應該的。如果拿寺廟做比喻,我的FB很像偏僻地帶一座雜草叢生,毫不起眼的老舊小土地祠,香火十分暗淡,路人經過都不看一眼,按「讚」添油香的人都只兩位數。
「朋友」人數少,主因當然是個人生性疏懶,缺乏魅力,而且極少跟臉友一句來一句去,臉面枯索,再方面,FB的功能明明是廣泛接觸「朋友」,分享彼此生活經驗與知識交流,我卻認知錯誤,兼有自閉傾向,不曾主動邀請別人當臉友,對於要求加入者,也像選女婿或媳婦般挑三揀四,實在對不起發明臉書的人。
這也不能全怪我,有些人只用外文名字,大頭貼空白,或只是PO上貓狗、小孩、花卉、風景照,沒有其他圖片、PO文,大概是讓他們的寵物、孩子及其喜歡的花草做特使,來跟我「交陪」吧!
我許多學生手下臉友少則兩千,多者極限(五千),隨便發出一條訊息,按「讚」人數動輒數百、數千,後生可畏,自己相對迷你「小咖」。不過,歹歹馬也有一步踢,只要FB不停用,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有希望,這兩年小土地祠偶爾也賣點香燭、餅乾,臉友慢慢由二、三百逐漸增到五百之譜,而且繼續呈穩定成長趨勢。然而,對我而言,「朋友」人數上千,「讚」數超過三百,已經是天文數字了。
FB之為用大矣哉
經常看到有人在臉書上發文,預告即將大開殺戒,刪除「不肖」臉友的訊息,檄文一出,立刻在他的臉友圈引起騷動,手機吱吱響,有人故意留言:「求求你不要刪我」之類的哀嚎,這多半是開玩笑的話,真正「具備」被刪資格者,可能連看都沒看到這個警訊。 (相關報導: 風評:當權力者失去幽默,這個政權當然危機四伏 | 更多文章 )
我終究明白臉書迷人之處在於能讓許多人恢復信心,激發鬥志,可以擁兵自重,建立虛擬的武裝小王國。託網路之賜,臉友依序排列,重大節日或閒來無事,坐在電腦前像最高領袖國慶閱兵一樣,閱讀「朋友」,檢視服裝儀容,也可以自我感覺像黨主席,手握不分區立委名單,一一檢查,決定排名,表現不佳或印象惡劣者可隨時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