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李登輝紀實05》四人不連心,八老解連環

1990年國民黨驚爆「二月政爭」,部分國代宣布支持「林蔣配」,李登輝請出黨內八大老出面勸退。左三即為「林蔣配」ˋ主角林洋港。(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前總統結束了他98年的風雲一生。

在《新新聞》於1987年創刊之時,李登輝仍是「坐三分之一板凳」的副總統,創刊33年的《新新聞》如實留下了李登輝掌權的完整過程,是李登輝時代的忠實記錄者。

我們特別挑出「李登輝時代」和「後李登輝時代」最關鍵的歷史場景,重新整理刊出。回顧這些文章如同漫遊時光隧道,當年歷史場景躍然重現,這些紀錄留下的細節和氛圍,更能讓我們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

請和《新新聞》一起回顧那段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以及這位引領風潮、改變台灣歷史的「民主先生」。

國民黨高層權力鬥爭在林洋港與蔣緯國先後宣布「婉拒國代連署」之後,似乎已告一段落。然因一方面國民大會中仍餘波未息,另一方面,大選後的人事布局方見未來政務開展的規模,這後一階段如何安排,必然深受前一階段兩派相爭的影響。因此,欲窺知往後的政局發展,必須回溯事情發生與演變的經緯,並分析每一位當事主角的性格與心情,對了解往後發展將有助益。

「反主流派」的聚合,標的在總統與副總統席位,而最早有意與最後被推上檯面競爭的,是林洋港與蔣緯國。

如林源朗曾說的:「家兄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李登輝繼位以來,聲望日隆,除非大勢有變化,林洋港是不會「逆而取之」的,因此,他必須再結合其他具有重量的人物。

不甘終老動作頻繁

林洋港在民間的聲望與政界的資歷,說什麼都不在李登輝之下,只因時運使然,李登輝坐上了總統寶座,林當然不甘於「終老」司法院,可以說早有此心。

但是,無論怎麼說,李登輝居於現任優勢,林洋港的行事作風,誠如林源朗曾說的:「家兄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李登輝繼位以來,聲望日隆,除非大勢有變化,林洋港是不會「逆而取之」的,因此,他必須再結合其他具有重量的人物,於是「選」上了李煥與蔣緯國,去年他那一番「若李總統不選,李煥、蔣緯國為正,我可以為副」的發言,就是此一心情下的試探氣球,探一探輿情反應。

在「試探氣球」的後面,林洋港也透過管道,先與李煥接觸,但一向行事謹慎的李煥,那時節正採最低姿態,欲與李登輝修好,因此,連個電話都不敢回。林洋港於是轉向蔣緯國試探。

蔣緯國原本並無「異志」,在十三全大會之前,有人要推他為副主席,他都勸他們不要,並且當面向李登輝交心表態過。

然而,他數十年來一直都不受人重視,甚至蔣氏家族都未正視他的分量,這口氣一直憋在心裡。所以,當滕傑等國大代表一再慫恿時,他就不再拒絕,只一再聲明「候選而不競選」,保留一個下台階。林洋港與他接觸,他因沒有十足把握,雖說是約定,實質上是「閒話一句」。

「林蔣配」主角之一的蔣緯國(右)聲明「候選而不競選」,為自己保留一個下台階。(新新聞資料照)
「林蔣配」主角之一的蔣緯國(右)聲明「候選而不競選」,為自己保留一個下台階。(新新聞資料照)

危機意識加速結合

迄至臨中全會之前,真正扮演「發動機」角色的是郝柏村與李煥,也只有他倆的結合,才有可能影響中央委員中的多數。至於郝柏村與李煥的動機,則導源於副總統人選落在李元簇身上。 (相關報導: 新新聞.李登輝紀實03》李登輝第一年的成績單 更多文章

在此之前,李、郝都嘗試爭取過副總統,卻因年齡、體能與社會形象等不利因素而未被考慮。但真正的「心理危機」則在於,他們認為在大選之後會被冷藏。郝柏村是主要發動者的另一佐證,是王昇一返抵中正機場,即由華航董事長烏鉞迎接,與郝柏村見面,加入「票選派」一方,而烏鉞的被動員,證明「軍系」在臨中全會是全面運作,而非僅止於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