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專訪胡晴舫《我台北,我街道》:從混亂的基隆路,看台北如何滋養文化感染力

風傳媒會員每月可免費閱覽3篇VIP文章 已是會員? 立即登入
談起主編《我台北,我街道》的心得,作家胡晴舫認為,因為太多人都想著要離開,也因此就像毫無整理的基隆路一樣,台北常無法做長期規劃,但卻也因此蘊含豐沛文化能量。(資料照,顏麟宇攝)

胡晴舫記得,導演侯孝賢跟他提過一段童年往事。侯孝賢家裡小時候生在從廣東,後來舉家在1948年隨遷移來台、落腳高雄鳳山,那段蔣委員長還想著反攻大陸的時期,侯家的家具都是用竹子做的。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會待多久、不想花錢。」胡晴舫說,侯孝賢家裡的竹子,讓她想起她的台北,異鄉人來來去去下,沒人願意投入長期建設,但竟也因此長出多元、自由的土壤,滋養出城市的文化感染力。

由香港文學館開展的城市書寫計畫,歷經2集《我香港,我街道》之後,今年輪到台灣以《我台北,我街道》接棒,由胡晴舫擔任主編,一口氣邀請20位作家,以台北街道為主旨書寫記憶。

-本文未完,本篇為風傳媒VIP文章-
加入風傳媒會員每月可免費閱讀3篇VIP文章
免費體驗一個月! VIP訂閱內容無限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