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台灣時間7日晚間7時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現年73歲的坦尚尼亞小說家古納膺此殊榮,獨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80萬元)獎金,獲獎理由是「他對殖民主義的影響、對難民在不同文化及大陸之間鴻溝的命運展現堅定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古納是史上第一位坦尚尼亞裔諾貝爾獎得主,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2位非洲黑人得主,第一位是1986年奈及利亞的索因卡(Wole Soyinka)。
1948年,古納(Abdulrazak Gurnah)出生於坦尚尼亞尚吉巴(Zanzibar)。1963年12月,尚吉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和平解放後,經歷了革命,具有阿拉伯血統的公民遭到迫害,當地發生屠殺。古納屬於遭迫害的族群,1967年,18歲的他以難民的身分抵達英國並定居下來,直到1984年才能回到尚吉巴,探望臨終的父親。1982年,他獲得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博士學位,從1985年開始在肯特大學擔任英語及後殖民文學教授,最近退休。
古納從21歲開始寫作,儘管非洲的史瓦希利語(Swahili)是他的母語,但英語才是他的文學工具。他出版了10部小說與一些短篇小說,而「難民」主題貫穿他的作品。古納曾說自己在尚吉巴時幾乎沒接觸史瓦希利語文學,嚴格來說,他最早期的創作也不算是文學作品。阿拉伯詩歌與波斯詩歌是他早期的重要文學泉源,尤其是《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古蘭經也是他的文學養分來源,而他的作品也受到英國文豪莎士比亞(Shakespeare)與印度裔英國作家奈波爾(V. S. Naipaul)影響。

古納的作品來自那段流亡歲月,但其實關乎他與他離開的那片土地之間的關係,這代表記憶對於他作品的起源至關重要。他的第一部小說《啟程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1987年出版)講述才華橫溢的年輕主角歐瑪(Hassan Omar)試圖擺脫坦桑尼亞海邊小鎮的貧困原生家庭,希望能獲得肯亞奈洛比(Nairobi)一位有錢叔叔庇護,卻受到羞辱,後來不得不回到破碎的家、回到酗酒的暴力父親與被迫賣淫的妹妹身邊。
古納經常透過精心建構的敘述展現洞察力,他的第3部小說《朵蒂》(Dottie,1990)是很好的例子,這部小說描繪成長於1950年代的英國、具有移民背景的黑人女性朵蒂(Dottie Badoura Fatma Balfour),當時英國充滿種族歧視。
Congratulations to Tanzanian novelist Abdulrazak Gurnah, who has been awarded the 2021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nobelprize2021 https://t.co/ML3veEEuXS
— BBC News Africa (@BBCAfrica) October 7, 2021
朵蒂對於家族的歷史一無所知,也不知道祖先當年來到英國時受到的痛苦折磨,而她在英國同時也感到無根。朵蒂試圖透過書籍與故事創造個人空間與身分,閱讀讓她有機會重建自己,名字與名字的變化在這部小說扮演關鍵角色。《朵蒂》展示了古納深深的同情心與心理的機敏,但不流於多愁善感。 (相關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知多少》主辦機構瑞典學院曾捲入#MeToo風暴、以任何語言寫作都能獲獎! | 更多文章 )
古納的第4部小說《天堂》(Paradise,1994年出版)是他的突破之作,也是他最知名的作品。《天堂》是從1990年一趟東非研究之旅演變而來,描述了邁向成年的故事,也是一部悲傷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不同世界與信仰體系彼此碰撞。這部小說描述20世紀初的坦桑尼亞男孩尤瑟夫(Yusuf)被父親賣給阿拉伯富商阿齊茲(Aziz)還債,後來尤瑟夫被迫放棄心愛的女人阿米娜(Amina),加入他以前鄙視的德國軍隊。
#UPDATE Tanzanian-born novelist Abdulrazak Gurnah on Thursday won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the Swedish Academy said pic.twitter.com/k2w05BbzCI
— AFP News Agency (@AFP) October 7,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