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被警察抓,卻一點都不擔心事態失控」美國教授點出何謂「白人特權」獲200萬按讚分享

英國示威者聲援美國反種族歧視示威。(BBC中文網/Getty Images)

美國非裔嫌疑人佛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喪生,引發全國各地持續數日的抗議示威和騷亂,把幾個歷來極富爭議的概念推到人們眼前。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白人特權」(又稱「白種特權」,White Previlage)。

6月第一個星期,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上點讚最多(200萬)、轉發最多(61.68萬)的貼文,是德州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考古學副教授,44歲的麥考伊(Mark McCoy)發的,他說自己也曾和佛洛伊德一樣,因為涉嫌用一張20美元假鈔購物被警察逮捕,但結局有天壤之別。

他說:「這就是白人特權。」

那麼,這個概念到底指的是什麼?怎麼來的?有著怎樣的內涵外延?

麥考伊的故事

麥考伊教授在《新聞周刊》言論版撰文,回憶了那段經歷。1994年,他18歲,某天去商店買東西,付帳時遞出去一張20美元鈔票,結果被發現是假鈔,然後懵懵懂懂就被警車帶到警局,蹲了一晚上拘留所,最後被判6個月假釋。

雖然這種意外遭遇對一個從小是好孩子的白人青年來說心理打擊很大,但回頭反思,尤其是在黑人佛洛伊德之死引爆全國抗議騷亂的背景下,麥考伊發現兩種經歷清楚地詮釋了「白人特權」這個概念。

他說,從白人特權角度看,那就是我進去時就預期會得到公平對待,沒有一刻擔心事態會完全失控。

麥考伊教授後來接受《富比世》(Forbes)雜誌採訪時說,自己的推文被那麼多人轉發,其實心情比較複雜;有頭腦的人都在呼籲應該多聽聽有色族裔的心聲,但推特上轉發最多的卻是他這個白人的文字,但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大家都開始看清現實,希望「藉此促進對話」。

1835年黑奴船繪圖
歐洲殖民者販賣黑奴,又在美國制定了所謂一滴血規則,即歐洲人是白人,但凡身體裏有一滴非洲人的血,就不能算白人。一直到1967年前,美國許多地方仍禁止不同族裔間通婚。(BBC中文網/Getty Images)

詞典定義

根據牛津和劍橋英語詞典的定義,「白人特權」是指在一個多種族共存並且存在種族不平等狀況的社會中,相對於其他種族的群體,白種人群體僅僅因為膚色而擁有與生俱來的、其他族裔所沒有的優勢。這些優勢在社會資源分配方面,比如教育、醫療、就業、法律等領域最明顯。

劍橋英語詞典的例句:「白人特權這個概念解釋了為什麼白種人更容易進入一個社會的法律和政治機構。」

社會學家認為,白人特權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隱形的,擁有這些特權的人通常不會意識到這點,也不願承認。

這種由膚色賦予的特權鑲嵌在種族多元社會的肌理中,因為不是靠實力爭取來,也不被其他族裔認可,所以成了多元種族社會的一個潛在衝突源頭。

和大部分涉及種族、歧視的概念一樣,「白人特權」自誕生以來就爭議不斷。批評者認為,它用膚色/白色特徵來代表階級,忽略了其他權力結構和各種社會屬性所附帶的其他一系列內在特權。還有不少人認為它具有攻擊性,冒犯性。

1963年亞拉巴馬州反種族隔離示威遊行者遭警犬襲擊
1963年阿拉巴馬州反種族隔離示威遊行者遭警犬襲擊(BBC中文網/Getty Images)

來龍去脈

不同膚色、不同族裔的人對「白人特權」有不同的理解;這種特權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收入群體和不同的歷史時空裏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相關報導: 美國白人的民族英雄,黑人的迫害象徵 維吉尼亞州宣布拆除「李將軍」銅像 更多文章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黑人研究教授,同時也是英國黑人權益活動人士,安德魯斯(Kehinde Andrews)教授認為,這個概念最早出自193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活動家杜波伊斯(William Du Bois)筆下;他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美國白人勞工如何因為膚色而得益於種族隔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