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流亡前總統本.阿里去世,一段突尼西亞近代史的終結

突尼西亞前總統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AP)

2019年9月19日,前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於麥加去世,八年的沙烏地流亡歲月也因此畫下句點。自1983年的「麵包騷亂」起,這位北非強人有過政變掌權的無限風光,也經歷革命逼宮的倉皇逃竄,他的一生功過難定,卻足以撐起半部突尼西亞近代史。

麵包催生的動亂

若沒有1983年的麵包騷亂,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的掌權之路恐仍充滿變數,而這一切還得從突尼西亞的另半部近代史談起。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是突尼西亞第一任總統,早年曾至巴黎留學,歸國後服務法界,擔任律師一職。其本為親法的知識份子,卻因回國後遭遇的種種不平等待遇,逐漸倒向反法陣營;更因一場天主教活動,投入了民族解放運動。

突尼西亞首任總統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突尼西亞首任總統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30年代正是法國殖民北非的巔峰期,故天主教世界的盛事-聖體大會(Eucharistic congress),首度於1930年移至非洲的突尼西亞舉行,這場活動同時也意在慶祝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一百週年;然而此舉在北非穆斯林看來,簡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聖體大會舉行之際,更有歐洲人打扮成十字軍模樣,大搖大擺在突尼西亞街頭遊行,雙方終於擦槍走火,爆發了流血衝突。許多突尼西亞民眾因而被捕下獄,布爾吉巴正好擔任其中幾人的辯護律師,本就對法國殖民統治心懷不滿的他,經此刺激,終於棄法從政。而歷經20年的武裝鬥爭與政治分裂後,突尼西亞在1956年獨立,布爾吉巴也於1957年成了首任總統。

然而布爾吉巴雖站在反殖的第一線,卻深受留法期間的世俗主義薰陶,故其作風與土耳其的凱末爾極為相像,即推行諸多去宗教的現代化政策,削弱伊斯蘭在突尼西亞的政治社會角色-廢除宗教法庭、禁止一夫多妻制、為禁絕童婚而將婦女的法定結婚年齡提高到17歲等;更在齋戒月期間建議全國民眾不要禁食,還公然上電視喝柳橙汁以身作則,因而招來其他阿拉伯元首的激烈批評;其也屢屢嘲諷穆斯林婦女的蒙面傳統,並公開戲稱面紗是「可憎的抹布」,引發眾多許多烏里瑪的反彈。

除社會改革外,布爾吉巴雖也頗有經濟建樹,卻仍為突尼西亞埋下了隱患。1962年,突尼西亞走上社會主義路線,開始搞國有化、農業合作社與五年計畫,然而作物歉收與生產效率不彰不僅讓第納爾重貶25%,還引發農民暴動,布爾吉巴只好改走資本主義路線,私有制於是在1970年代捲土重來,恰好突尼西亞又在此時探勘出石油,加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舉國經濟可謂一片繁榮。然而好景不常,大規模私有化導致許多國有企業員工失業,布爾吉巴晚年的突尼西亞政壇又恩庇主義(Clientelism)橫行,民眾的不滿就像蓄勢待發的火山,在1983年噴向天際。 (相關報導: 白曉紅觀察:「反恐」究竟是在反什麼﹖ 更多文章

當時國際油價下跌,突尼西亞經濟因而嚴重受創,布爾吉巴於是向IMF尋求貸款;而IMF雖同意撥款,卻要求突尼西亞出台相關經濟配套措施,最後布爾吉巴在12月29日宣布取消食品補貼,結果麵包與麵粉的價格隨即飆漲一倍以上,窮人於是群起上街,由南部半沙漠區的內夫薩瓦(Nefzaoua)綠洲開始,工人、婦女、兒童、學生成群結隊地襲擊警察局、黨部、國民警衛隊與市政廳,騷亂逐漸擴及全國各地,布爾吉巴於是在1984年1月3日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而這正是本.阿里的崛起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