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川普(Donald Trump)發出震驚全球的「解放日」衝擊波,宣布了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後最大規模的關稅調幅:各國進口產品將被徵收10%至50%的驚人關稅,對象包含美國的地緣敵人與傳統盟友,中東當然也在其中。
觀察美國的打擊力道,多數中東國家都被課以10%基準關稅,僅部分國家則遭受「區別對待」:阿爾及利亞(30%)、伊拉克(39%)、以色列(17%)、約旦(20%)、利比亞(31%)、敘利亞(41%)、突尼西亞(28%)。
宏觀來看,中東名單似乎反映這波關稅戰的理性面向:沙烏地、阿聯酋、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曼等海灣油氣出產國僅被美國徵收10%關稅,且油氣產品其實受到豁免,這當然是因美國需從前者大量進口油氣。但觀察細節,名單其實也不乏令人疑惑的安排,例如以相同標準來看,阿爾及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同樣對美國出口大量油氣,卻也都被徵收極高關稅。
其他莫名案例還有:約旦早在2000年就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是第一個與美國簽署FTA的阿拉伯國家,卻被徵收20%的高關稅;敘利亞則已被國際制裁多年,與美國的貿易量並不顯著,卻仍被徵收41%的極高關稅;以色列是美國的親密盟友,尤其2023年加薩戰爭開始後,華盛頓不惜一切為其保駕護航,這次竟然也被徵收17%關稅。
當然,如果比對中東各國情況與美國打擊力道,「區別對待」的效果也並不是各地如一,而是可以大致分成兩個受害等級:虛晃一招、正中紅心,第一類包括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第二類則包括突尼西亞、約旦、以色列等確實會受創的重災區。
但美方又在當地時間4月9日宣布為期90天的關稅「暫停」,也就是在此期間除對華商品關稅升至125%外,各國的關稅水平將普遍降至10%、各方談判也將持續進行。如此一來,中東的「虛晃一招」、「正中紅心」差別不再顯著,取而代之的是「普遍掃射」下的各自求生。
當然,從川普執政的高不確定性來看,90天關稅「暫停」是否真能維持90天、90天後各國是否就能憑談判獲得關稅減免,一切還在未定之天,只能靠結果說話。在此期間,中東各國除了持續展開對美談判、做好出讓經濟與政治利益的準備外,還要留意中美對決、川普又生變所導致的市場再震盪。
川普的「虛晃一招」與「正中紅心」
如前所述,以色列(17%)、約旦(20%)、突尼西亞(28%)是被「正中紅心」的重災區。
4月6日以色列製造商協會發布的分析報告就顯示,如果關稅保持在 17%,以色列每年出口將遭受23億美元的損失,且將有18,000至26,000名以色列人失業;如果川普再將關稅擴大到製藥和晶片行業,以色列出口的每年損失還可能升到30億美元。這就是為何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要在訪美時直接表示,願對美國取消一切關稅以換取減免。
無獨有偶,約旦在2024年向美國出口了31.1億美元的商品,占其出口總額的 25.7%,其中服裝產品將近70%,根據約旦政府分析,如果美國對約旦祭出20%關稅,可能導致約旦對美出口額驟降25%;突尼西亞2024年對美商品出口額則為 11億美元,雖然不如以色列與約旦,但突尼西亞是全球第五大橄欖油出口國、美國則是其第三大出口對象(2.18億美元),川普此舉無疑會重擊突尼西亞的經濟命脈。
接着是被「虛晃一招」的敘利亞(41%)、伊拉克(39%)、利比亞(31%)、阿爾及利亞(30%)。
首先是數字驚人的敘利亞(41%)。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UN Comtrade Database),2024年美國對敘利亞的出口額僅202萬美元,進口額也只有1,118萬美元,且其中還有近400萬美元是藝術品和古董,以及250萬美元的咖啡、茶和香料。這背後原因,當然是多年內戰鞏固了國際孤立與制裁結構,直到2024年12月敘利亞變天後,歐盟、英國、美國才放鬆部分制裁所致。整體來說,美敘貿易額相當稀薄,並不會因為美國加徵關稅,就讓敘利亞遭受毀天滅地的打擊。
再來是數字同樣驚人、在中東僅次於敘利亞的伊拉克(39%)。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2024年伊拉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為76.9億美元,其中76.4億美元是受到豁免的石油與燃料,且伊拉克70%的石油出口到中國與印度,美國並非伊拉克的最主要石油市場,因此伊拉克政府一開始表示,「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是零」。
但不久之後,伊拉克內部開始有聲音示警:不能完全輕忽美國發出的訊號,因為伊拉克有部分石油收入是存入美國銀行,因此伊拉克其實容易受到美國財政政策的變化影響。此外也有聲音認為,美國之所以對伊拉克徵收高額關稅,可能是出於截斷伊朗、伊拉克協作的政治考量。
或許正因如此,巴格達最終還是提出四項戰略措施,來因應任何可能的潛在變化:第一,通過促進美國市場准入、支持伊拉克貿易機構、促進兩國相應部門的直接合作,來強化與美國的貿易關係;第二,擴大銀行業和金融業聯繫,加強經濟整合;第三,組成一個高階談判小組,重新審視美伊雙邊貿易條款並確保創建更平衡的框架來保護伊拉克的經濟利益;第四,由外交部、財政部、貿易部和其他機構主導協調外交努力,監控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並與美國同行保持穩定對話。
接着是排名第三的利比亞(31%)。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數據,2024年美國與利比亞的商品貿易總額為20億美元,其中美國對利比亞的商品出口額為 5.6億美元,進口額則為15億美元,當中有超過14.9億美元為石油和燃料,其餘商品占比微乎其微。顯然,由於利比亞的非能源產品出口大多流向歐洲與亞洲,能源產品又在這波「對等關稅」受到豁免,因此美國的31%關稅大棒看似驚人,實際效果恐怕正如利比亞關務部門所說:不太可能影響利比亞。
(相關報導:
劉燕婷觀點:犧牲烏克蘭綏靖俄羅斯,川普是「當代張伯倫」?
|
更多文章
)
再來是阿爾及利亞(30%)。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數據,2024年美國與阿爾及利亞的商品貿易總額為35億美元,其中美國對阿爾及利亞的商品出口額為10億美元,對阿爾及利亞的商品進口總額為25億美元,當中受豁免的石油和燃料就超過20億美元,其餘則分散在鋼鋁產品、氮肥與水泥等領域。整體來說,關稅大棒對阿爾及利亞的影響雖大於敘利亞、伊拉克,效果卻不會太強;或許正因如此,阿爾及利亞政府始終沒有積極回應,而是將精力放在與法國緩和緊張、對馬利關閉領空、接待來訪的伊朗外長上。
現在回看川普的中東名單,「正中紅心」如何選出、「虛晃一招」的原因又是什麼,雙方差異究竟是爭議公式的計算結果,還是華盛頓刻意擺弄虛實所致,真相恐怕只有相關決策方自己知道;就像川普是在何時拍板將關稅戰轉為「中美對決」,是一開始就決定要對全球「虛晃一招」,還是眼看加徵窒礙難行、市場疲軟哀鴻遍野,所以突然臨時急轉彎,真相恐怕也只有川普自己清楚。
中東各國隱憂仍在
但即便關稅戰已經轉為「中美對決」,其他國家則得到為期90天的「暫停」,10%關稅卻依然存在。這就意味以色列、約旦、突尼西亞的原有擔憂雖然暫緩,卻還是必須展開對美談判、考慮讓步經濟乃至政治利益,來爭取最大程度的關稅減免,其他中東國家也是如此。
以敘利亞為例,關稅雖然不會摧毀敘利亞經濟,卻會阻止美敘貿易回到戰前水平。而在當前敘利亞新政府亟需國際承認、希望恢復經貿交流、有意引進西方稀釋俄羅斯與伊朗影響力的背景下,新政府有可能在未來的對美交涉中讓步,以給予美國更多影響力為籌碼,換取川普政府降低關稅門檻。當然,或許華盛頓根本沒有相關考量,但有鑑於當前敘利亞局勢實在特殊,關稅可能意外成為美國的地緣槓桿。
此外雖說現在全球股市、油價已因90天關稅「暫停」有所回升,此前關稅戰導致的種種不穩,還是間接衝擊中東產油國的經濟。未來90天會否因為中美對決、川普再轉彎而出現新波動,各方恐怕都不敢確定。
回顧過去一周,在川普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後,油價就持續下跌;在中國宣布對等報復、美國也加碼對華加徵至104%關稅後,油價更是暴跌到了4年多來的最低水平。截至9日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01:08,布蘭特原油期貨(BRENT)下跌2.13美元,至每桶60.69美元;美國西德州原油(WTI)期貨下跌2.36美元,至每桶57.22美元。其中,不僅布蘭特原油觸及2021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WTI原油也觸及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而背後原因,就是市場預期中美兩大經濟體的矛盾短期難解,全球經濟極可能因這場關稅戰衰退,油價也因此在能源需求下降的擔憂中持續下滑;此外關稅戰爆發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也決定將5月的石油產量提高到411,000桶/日,這同樣加劇了油價跌幅。當然,油價的持續低迷會反向抑制產量增長,因此油價不太可能持續暴跌,而是會在觸及某個低位後維持水平,再視市場情況緩緩回升。
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沙烏地的財政狀況很大程度取決於原油價格走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沙烏地需要油價維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才能穩定收支平衡;尤其眼下沙烏地正在推動「2030年願景」的相關建設,還要籌備2029年亞洲冬季運動會、2030年利雅得世博會、2034年世界盃,甚至這場世紀關稅戰爆發前,沙烏地本就計劃今年要再舉債370億美元支撐前述項目。現在為彌補預期之外的石油收入缺口,舉債額度可能不得不再上調。
此外,被關稅戰與油價下跌引爆的股市震盪,也衝擊了海灣國家的IPO。在川普宣布關稅後的首次開盤,迪拜金融市場(DFM)下跌5%、阿布扎比證券交易所(ADX)下跌4%,沙烏地證券交易所(Tadawul)下跌超過6%,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最大單日跌幅,交易所巨頭、沙烏地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Saudi Aramco)股價更是下跌超過5%,全球市值第六大公司為此蒸發數十億美元。
顯然,關稅戰迫使投資者從股票轉向更安全資產避險。但IPO向來是海灣地區經濟多元化的重要推手,尤其今年沙烏地的Derayah Financial、Entaj、Umm Al Qura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三家公司的IPO已籌集超過10億美元資金,股價也都在首個交易日上漲30%,收益卻被關稅戰觸發的股災一夕抹去。當然,股市就像油價,不可能永遠低迷混亂,但股價的震盪還是可能抑制IPO的發展前景。
不過海灣國家雖然難逃衝擊,卻也因為經濟底子相對厚實、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也集中在能源場域,所以更能抵禦關稅戰震盪,尤其是面對未來中美對決、全球餘波盪漾的情況。
至於其他中東小國,摩洛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種代表:其政府在4月2日川普宣布關稅後直接表示,摩洛哥憑藉與美國牢不可破的歷史關係與兩國2006年以來簽署的FTA,保持了可靠合作夥伴的地位,不像突尼西亞(28%)與阿爾及利亞(30%)被徵收嚴厲關稅,而是讓自己與英國、沙烏地、阿聯酋維持在同樣水平(10%),摩洛哥證明自己是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夥伴。
這種說詞或許有些自欺欺人,在90天關稅「暫停」的今日也已不再適用,小國的無可奈何卻始終一覽無遺:身為體量差距懸殊、還與美國簽署FTA的小型經濟體,摩洛哥沒有對美關稅報復的底氣,也缺乏討價還價的有力籌碼,所以只能「雷霆雨露,莫非天恩」,被迫笑迎川普揮來的關稅大棒,並期望政府的暗自交涉與讓步能換到一些鬆綁,處境類似的約旦、突尼西亞恐怕也是如此。
*作者為《香港01》國際評論主筆。本文原刊《香港01》,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