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奧瑞岡一項針對雙親之間非暴力爭執會如何影響嬰兒發育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六至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在他們睡覺時,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來掃描他們的大腦,讓科學家看到大腦的哪些部分會因不同刺激而啟動。
儘管嬰兒已經熟睡,研究人員還是播放了毫無意義但聲調憤怒的錄音。另外,嬰兒的母親要填寫一份調查,內容是有關孩子的家庭環境,包括父母爭執的頻率。研究結果顯示,若是媽媽勾選家裡少有爭吵,嬰兒聽到憤怒音調時大都平靜以對。但是如果母親勾選家裡常有爭執,那麼嬰兒大腦中有關情緒、壓力反應和自我調節的區域,在磁共振成像裡出現亮影。
這項研究和其他類似的調查一再顯示,孩子生活中,存在著一系列未必符合傳統創傷定義的環境因素,但仍然會對大腦發育造成負面影響。其實,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威脅兒童健康發展最巨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忽視──也就是父母或照護者欠缺回應。如果孩子被忽視(特別是在嬰兒期),那麼神經系統會將忽視當作是嚴重威脅健康的狀態。的確,學者已經發現,忽視對孩子造成的長期傷害,遠超過身體虐待。
忽視同樣是持續的狀態。心理學家說,程度最輕微的忽視,像是照護者偶爾沒注意到孩子,其實還可能帶來正面影響。孩子沒有時時受到雙親全心關注,反倒是好事,有時能幫助孩子學習主動參與,並且自己取樂。然而另一個極端是嚴重忽視。依照法律,這種忽視構成虐待,必須由兒童福利當局介入處理。但從輕微到嚴重的兩個端點中間,是所謂慢性刺激不足(chronic under stimulation)的分類,意指雙親不常與孩子互動,也少有面對面「發球與回擊」的交流方式,而且不理會孩子哭泣,也極少找話題聊天,甚至把孩子擺在電視前長達數小時。
神經科學家發現,即便是這種程度的忽視,也會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大腦,損害大腦發育。忽視會影響前額葉皮質,導致壓力反應系統的損傷,於是造成兒童時期在情緒、行為和社交方面的困難,並且延續到日後成年。經歷慢性刺激不足的兒童,較少與其他孩子交際,在認知與語言的發展評量也比較落後,執行功能也出現問題:他們的注意力調節較困難,在老師與父母眼裡是不夠專心又過動的孩子,在學校裡很難專心上課。
儘管忽視與虐待等行為的確會對孩子造成強大的不安與衝擊;但如果父母的負面行為能夠改正,那麼造成的影響也同樣能減輕,甚至全盤扭轉。以二○○○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進行的一項實驗為例。後蘇聯時代的社會經濟混亂,導致許多俄羅斯嬰兒被安置到孤兒院,但與狄更斯小說中大相逕庭──孩子獲得營養的食物,足夠的衣服,有乾淨的地方睡覺,得到醫療照護,甚至還有玩具。但孤兒院的運作遵循嚴格而毫無人情味的模式,院方人員從來不曾帶著溫暖與回應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正如一份報告描述那個時代的典型俄羅斯孤兒院,「帶著孩子吃飯、更衣,和洗澡往往是機械式的操作,毫無微笑、也無交談,更無眼神接觸,完全欠缺一般家庭裡父母對待孩子的氛圍。」
接著,有個接受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訓練的孤兒院團隊,那裡收養的孩子大都不到兩歲。這個團隊創造了新的模式,在照護上更為敏感用心,鼓勵工作人員在餵食、洗澡等日常接觸孩子的機會裡,進行溫暖而有回應的互動。不用特別做些什麼,只要說說話,帶著微笑,像是多數父母直覺上會對孩子做的事。幾乎是立即看到院童的改變。九個月後,院童在認知能力、社會情感發展,和動作能力的測量出現實質進步。也許最值得一提的是,院童長得更好了。儘管飲食跟醫療照護還是跟以前一樣,院童的身高、體重和胸圍(這些數字在照顧方式調整前算是發育不良)全都顯著增加。照護人員也同樣受益,他們變得沒那麼沮喪焦慮,因為孩子們變得更健康快樂了。照護者的行為只有小幅改變,卻為院童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連孤兒院的氣氛也大大不同了。
聖彼得堡的實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改變了嬰兒和兒童在孤兒院裡的「環境」。而再次要強調的是,聖彼得堡孤兒院的院童並沒有得到更好的床,更好的食物,也沒有更好玩的玩具,所以實驗裡改變的不是物質環境,而是周遭成人對待院童的行為。如果我們企圖改善當前弱勢兒童的早期生活,很多證據都指出,最好的施力點會是同樣有力的環境因素:孩子每天面對的成人行為和態度。
作者介紹|保羅‧塔夫
保羅・塔夫著有三本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為第三本。
塔夫長期關注教育、兒童發展、貧窮與社會議題,近年特別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尤其是有童年負面經驗境的孩子,為此研究領域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塔夫為《紐約時報》雜誌特約撰述,固定為公共廣播節目「美國人生」供稿。其文章散見於《紐約客》、《亞特蘭大》、《紳士季刊》、《君子》。他在《紐約時報》雜誌與《哈潑》雜誌擔任編輯,也是「美國人生」製作人,同時是線上雜誌Open Letter的創始編輯。
目前與妻子、兩個兒子定居於紐約蒙托克(Montauk)。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 (相關報導: 是個好媽媽前,先該是個快樂的女人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鐘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