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用這招來撲滅讓人厭煩的假民調詐欺

每屆選舉都會出現試圖帶風向的民調。示意圖。(新新聞資料照)

2000年總統大選前夕,當時泛藍支持者心中最有公信力、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公布了一份民調,表示連戰支持度已經超越宋楚瑜。

在很多選民心中,馬英九公布的民調,導致泛藍選票無法徹底棄保,甚至讓原來要投給宋楚瑜的選民因為相信馬英九,而轉投連戰,導致民進黨籍的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當選,泛藍首次輸掉中央執政權,也改變了台灣的歷史走向。

選舉民調帶風向的事件仍然層出不窮

儘管這不是第一次民調影響結果的選舉,儘管當事人的馬英九從來沒承認過「那是一份假造的民調」,儘管事後也沒有嚴謹的研究顯示馬英九宣讀民調到底影響了多少選票的流動,但我們的行政、立法機構確實在設法避免民調影響選舉的事件重現,像是現在就有了10天前不能發布民調的規定。

不過政治人物顯然從來沒放棄過用民調帶風向改變選舉結果,今年是2022年,距離馬英九宣讀民調事件已過了22年,選舉民調帶風向的事件仍然層出不窮,甚至選民、媒體、各個選舉陣營,還會用特定民調單位發布的數字,去做反向的解讀,試圖從其中的蛛絲馬跡找出選舉目前真正的情況。

馬英九、台北市長。(新新聞資料照)
馬英九在2000年總統大選前夕,公布了對連戰有利的民調。(新新聞資料照)

對於已經對選舉做好決定的選民來說,即使民調的結果已經無法對他形成帶風向的結果,但提起假民調,他們還是滿是抱怨──雖然這些人總是把所有違反自己認知、對自己不利的民調都當成假民調,即使最後選舉結果和民調數字符合,他們也認為那是民調帶風向成功,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然在複數選區,或是單一選區有多組實力勢均力敵的候選人時,選民會更重視民調、更厭惡假民調(因為會讓棄保無法達成效率)。但相反過來說,這也提供了用民調帶風向改變選舉結果的最好環境。

儘管假民調的發布涉及刑事的詐欺行為,不過在舉證困難(尤其是目前市話的使用者降低,大部分民調都要用「推估」的方式,去估出手機使用者的支持數據,最後數字有問題,很難去證實到底單位是單純「功夫差」還是真的有受賄情事)、受害者又難以辨別(當民調顯示B候選人領先、事實上對於A候選人也有催票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實務上很少競選陣營會對假民調採取行動)的情況下,幾乎沒有法辦的可能性,也因此我們可能被迫著要學習和假民調共存。不過對於參選者和政黨利用假民調騙選票,也不是完全無計可施。

2018年首次出現「一邊開票一邊投票」

2018年九合一選舉,由於公投綁大選,許多投票所的投票和開票作業都出現延誤,台北市幾個投票所甚至出現「一邊開票一邊投票」的窘境,開票後以些微差距落選的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對此頗有怨言。有丁守中的支持者認為因為一邊開票一邊投票,讓討厭國民黨的選民看到民進黨籍的市長候選人姚文智毫無當選可能性,紛紛把票轉投給柯文哲,導致丁守中的落選。

我們拋開法律因素和舉證問題(到底有多少選民在「延後投票時刻」把票從姚文智身上轉移到柯文哲那邊去,真的影響最後的勝負了嗎),回到舉辦公民普選的初衷──讓選民表達意見,從這個角度來看,越能夠讓選民更充分表達意見的不就是更好的制度嗎? (相關報導: 徐榛蔚觀點:適地適性、達成花蓮內部城鄉調節的國土計畫 更多文章

20181125-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25日下午與律師團在競選總部召開記者會,針對接下來的法律動作進行說明。(顏麟宇攝)
丁守中認為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一邊開票一邊投票」影響了自己的當選。(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複數選區的選舉,例如現在的地方議會,或是2005年修憲以前的國會選舉,各政黨總會面臨害怕提名席次過多導致贏得更多的選票卻當選更少的席次的狀況,於是政黨整天就是估計基本盤來提名最適席次,到了選舉就用「配票」這種違反選民個人意願、還可能因為配票無法徹底執行或執行過頭讓高支持度候選人落選(這個台灣已經發生過好幾次實例,最有名的就是謝長廷某次的高票落選,讓之後許多候選人最後一波文宣都會用「不要讓我成為另一個謝長廷」,拜託選民不要因為自己的高民調而把要投給自己的票「配」掉)的方式,希望可以爭取到最多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