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神」到「女漢子」閃耀的藍盔綻放玫瑰——中國維和女兵的故事

中國赴南蘇丹維和女兵(新華社)

再過幾天,維和女員警諸龍珠就要結束在利比理亞為期一年的任務了。她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國後與同為中國第四支駐利維和防暴隊成員的丈夫補辦一場婚禮。

在走出伊波拉陰影不久的賴比瑞亞,在恐怖襲擊頻仍的馬利,在戰亂不斷的南蘇丹……一批又一批中國女性加入聯合國維和隊伍,在非洲大地傳遞安寧,撒播希望。

直面恐襲「第一次離死亡這麼近」

2016年5月31日,聯合國馬里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位於加奧的營地遭遇汽車爆炸襲擊,中國維和工兵分隊29歲的上士申亮亮犧牲,5名戰士受傷。

當時,中國第四批赴馬里維和醫療隊部署加奧不過5天。「隊長帶隊赴爆炸地點接傷患,我們在掩體裏沒待多久,就趕去醫療區做接診準備,」女隊員張兵說。

在馬里,平均每21個小時就會發生一起襲擊,持槍掃射、路邊炸彈、地雷……

「當地形勢一直不太好,上班經常要穿防彈衣、戴鋼盔,在寢室的時候也要把它們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一有情況就要穿上、戴上,跑進掩體,」醫療隊女醫生周姝說。

「醫療安全風險我們可以儘量避免,蚊蟲瘧疾,隊裏防護也做得很好,」超聲心電女醫生李娜說,「可是,不知道哪里飛來的流彈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儘管如此,包括19名女醫生和女護士在內,中國維和醫療隊從未退縮。

加奧地處撒哈拉沙漠腹地,熱季地表溫度可達50多攝氏度。這給放射科的張兵出了道難題:X光片儲存條件是5到30攝氏度,顯影液和定影液要求10到24攝氏度。她把空調調至最低,用布條塞住板房縫隙,阻擋熱空氣鑽入。屋外烈日炎炎,室內穿著兩件外套的她卻噴嚏連連。終於,洗出來的片子毫不遜於數位化X光片。

除了酷熱,還有頻繁的沙塵天氣。在一次下班途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讓李娜絆倒在石子路上,右腳踝扭傷,連續兩周打著石膏。儘管無法正常走路,但只要工作需要,參加過汶川大地震救援的她總是第一時間趕到診室。因零誤診、零漏診,李娜得到聯馬團東戰區司令盧梭準將當面「點贊」。

中國駐南蘇丹維和步兵營(新華社)
中國駐南蘇丹維和步兵營(新華社)

剛柔並濟從「女神」到「女漢子」

今年2月22日,聯馬團一輛武裝運兵車發生翻車事故,4名多哥籍維和軍人受傷。傷患被送到中國維和醫療隊的醫院後,總計20多處身體部位亟待檢查。

一名年輕士兵背部受傷,情緒煩躁,抗拒檢查。張兵耐心地用一隻胳膊半擁著傷患肩膀,另一隻胳膊護住他的頭部。「慢點,慢點,你感到痛的話,可以抓緊我的手臂,用力,沒有關係,我很強壯,」張兵用英語輕聲告訴傷患。

「傷患已經遭受身體創傷和精神打擊,在我這裏要讓他們感受溫暖,」張兵說。

一般而言,女性特有的細心與體貼有助於及時緩解戰友的負面情緒,同友鄰部隊、當地民眾溝通交流時則更具親和力。 (相關報導: 全球人權報告》內戰連年下的苦難人民:敘利亞、蘇丹、南蘇丹、葉門與緬甸 更多文章

馬里物資匱乏,炊事班更加用心烹調,中國醫院飯菜頗受外籍傷患歡迎。只是,有的患者沒有提前登記,到了飯點不免爭執,甚至揚言投訴。周姝說,這時候一定要有理有據,不卑不亢,不能因為怕投訴而遷就對方。經過耐心解釋,矛盾一一化解。「如果病人真的很餓,我們也會盡可能臨時開灶做一些簡單的飯,做到最基本的人文關懷,」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