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可以共存?你所不知道的碳交易

採用碳排放交易機制、碳稅,或其他政策來進行碳訂價,以便清楚地反映碳排放的成本(圖/Saffron Waller Photography@flickr)

在第二篇綠學院的專欄文章中有談到關於「反直覺思考」的概念,而在綠色思維裡將「反直覺思考」能力運用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屬「碳交易」。

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造成問題的原因,不可能是解方。舉例而言,資本主義是破壞環境的元凶,所以任何以資本主義手段去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但反直覺思考打破了這個想法,讓產生問題的因素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碳交易就是用資本主義去解決環境問題的反直覺思考實例。

根據世界銀行2016出版的分析報告,截至2016年5月1日為止,共有162個國家提交了各自預期的貢獻。當中有90個國家將採用碳排放交易機制、碳稅,或其他政策來進行碳訂價,以便清楚地反映碳排放的成本。現存已有17個碳排放交易機制,再加上未來決定設立的13個,國際上對碳排放的管制規模將隨之擴大。

如果將中國規劃中的碳排放交易機制計算進來,未來全球所管制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預估將達全球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再者,2015年底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的第21次締約國會議(COP21)中正式通過「巴黎協定」之後,碳排放交易機制勢必成為溫室氣體管理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而從排放交易機制衍生出的各種碳交易市場也預期會快速成長。

不只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碳交易也創造了新的綠色商機

碳排放交易機制試圖透過商業機制來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它的構想是,當會產生碳排放的產業被限制排放的數量時,有些業者可以透過自行減量來達到要求,但有些可能因為成本太高而降不下來,這時就可以透過碳交易機制,讓無法減量的業者去購買其他業者剩餘的數量。

碳排放交易機制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有剩餘排放數量的業者和無法達到排放數量要求的業者,透過交易的方式互通有無。對於能有效減排的業者而言,此舉能帶來利益;對於無法有效減量的業者,可藉由購買排放數量來降低減量的成本。

不僅如此,這個機制所創造的碳交易市場,還推動了廠商去開發、投資碳排放減量的技術,並透過金融機制來帶動相關產業的正向循環。因此,碳排放交易機制兼具二項功能,一是協助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二則帶動了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相關產業的綠色商機。

建構亞太區域碳市場,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

以亞太區域來說,目前已有數個排放交易機制正在規劃或執行。而與台灣地緣接近的國家,如日本、南韓、大陸等,也將碳排放交易機制視為國家管理溫室氣體的重要工具。其中,大陸正在規劃建立全國性的排放交易機制,依照目前的規劃判斷,其管制的規模將會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大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可以預期,由此衍生的各類型碳市場,包含現貨市場以及依附碳權所開發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將會十分可觀。 (相關報導: 為何他不拍美景,卻熱愛拍一堆垃圾?「廢物攝影師」藏在人魚圖的驚人秘密是… 更多文章

當越多參與者加入碳交易市場,成本降低的效果也就越好。當未來碳市場上的各種碳權商品可於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機制之間自由流通時,這也意味著碳權可以獲得更好的競爭價格。除此之外,交易活動越蓬勃,也就越能帶動溫室氣體減量或管理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正向的產業循環。因此,近年對於排放交易機制的發展及應用而言,如何連接同一區域內的排放交易機制以形成區域型的碳交易市場,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