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的上課時長在全球居冠,學生團體主張國中、高中「延後上學」,教育部長潘文忠近日宣布,今年9月起在全國各高中實施新制,第一節課(8時10分)前不得強制要求學生到校,形同廢除早自習,而且早自習、第八節課後輔導禁止考試,便於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有家長認為政府寵膩學生,只會造就一批吃不了苦的「爛草莓」。
這項新政的反應兩極,學生們爽呆了,認為是學習自主權的大躍進;老師們則是臉綠了,認為早自習無法考試,只能利用正課來考,擠壓到教課時間;家長們則是氣炸了,既擔心上學無法配合送孩子到校,亦憂心補教、安親、網遊業攻佔學生課餘時間。
學生爽呆了,親師氣炸了
回首這項政策背景,自2017年就有活躍的學生團體發起「國中、高中上課時間改為9時30分到下午5時」提案,訴求學生應「睡飽再上學」,但在網上引來正反兩極意見。幾經折衝協調,教育部採取「折衷方案」,學生團體原本提議延至9時30分上學,教育部最後只延至8時10分,算是妥協方案。少了一堂早自習,既能滿足高中生的訴求,放學時間不必因此延後,又能滿足高中生每周上滿35節課的規定。

相較國際社會,台灣學生上課時數偏長,7點30分就要到校早自習,學校也會要求學生上第8堂課,放學時間為下午5點,平均9.5小時居全球之冠。有《Dcard》網友比較全球學生的上課時間,日本與加拿大上課時間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平均上課6小時;美國、英國和澳洲學生平均上課6.5小時,以美國為例,從早上8點半開始上課,學生放學後熱衷運動和參與社團。與台灣相近的則有是韓國與中國,韓國學生上課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4點半,8小時的課程結束後,學生大多到補習班報到;中國則是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每天平均9小時,放學後也會留校念書。
但對於延後上課政策,仍出現不少反對意見:
理由一,是家長上班時間無法配合。這個理由似是而非,因為大多數高中生接近成年,大多自行上學,已不需要家長接送,國中也只是部分實施。
理由二,是老師抱怨考試時間不夠用。但這只是把學生當成「考試機器」。
理由三,是家長擔心補教、安親、網遊業攻佔學生時間。他們憂心,學生騰出來的時間會不會被網路巨獸給吃掉了?
網路Z世代,迎向新探索
家長們難免習以過往經驗當作座標,以教師為中心、大班級、教科書導向的傳統教學模式;而今網路Z世代,從小在電玩遊戲中理解世界,在組團打怪中發展策略思考,學生在校上課聽不懂,可上網尋找學習資源,解開難題,不會因為跟不上而掉隊,使教學欠佳的老師遭到隱形淘汰——教改重點,應是如何讓這群「魔獸」轉變成「公民」。

高中職是人生最重要的「轉骨湯」,這三年的學習與淬鍊影響甚鉅。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大腦中負責事前計畫、考慮後果、管理情緒衝動的前額葉皮質,正在建構中;在此階段,也是自我認同、生涯探索的啟蒙期。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給他求索機會,並讓他從中獲得成長,這是送給青少年最好的餽贈。
「公民意識」就是在高中職階段開始萌芽。15歲就可以合法打工,犯罪要負部分責任,而朝野各界對於投票權下修到18歲已達共識。可見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需要培養出獨立生活的一技之長,也必須培養社會關係的處理能力。這群出生在21世紀的高中職生,是網路原生的RPG世代(角色扮演遊戲世代)。他們在電玩遊戲中自由創作、理解世界,在組團打怪中發展策略思考和團隊情誼。
這群網路Z世代,跟過去15至18歲的高中職生極其不同:他們比成年大人們更熟稔網路科技工具,以及運用這些利器動員彼此的串聯力。也因此,這群高中職生可以在瞬間號召到成千上萬夥伴,共同支持或反對某些事情。儘管他們情緒還不成熟,也不知道如何為自己開啟的戰爭收場,但他們都有高超的社會關懷和社會動員力。

新教改開跑,自主學習夯
「我們應該從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而非用過去的經驗框限未來。」亞都麗緻大飯店前總裁嚴長壽的教育觀引人深思。世界進入融合雲端、物聯網與智慧製造的工業4.0時代,「教育4.0」是以創新產出為核心的教育。減輕學生的壓力才能讓學生在各科目有更好的發揮,有更多的自我探索空間。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從谷愛凌到黃郁婷,誰說運動無國界? | 更多文章 )
學生時間是一個「鐘點戰」,延後上學、解放學生的早自習時間,這個政策是推進學權進步和自主學習的新里程碑。家長們不必以傳統教育的經驗,斥責學生們是「爛草莓」。而網路Z世代也要爭氣點,真正自主學習,為邁向工業4.0時代而未雨綢繆。因為教改擴大學習自主權的同時,學生彼此間的能力落差也會相對拉大。這也是教改必須面對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