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是敵人」!百位美國菁英聯名呼籲川普:鼓勵中國參與國際體制,恢復美國自身競爭力

2019年6月29日,日本大阪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大阪川習會」登場,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AP)

G20大阪川習會雖然讓中美貿易戰暫時停火,但長期來看,美國與中國這兩個超級強權是否能夠和平共存?「達摩克利斯之劍」(Sword of Damocles)是否終將落下?「新冷戰」(New Cold War)「新圍堵」(New Containment)是否已勢所難免?都是舉世關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議題,台灣尤其不能輕忽。

100位絕大多數來自美國的學術界、外交界、軍事界與企業界知名人士,3日以「中國不是敵國」(China is not an enemy)為題,聯名投書《華盛頓郵報》,批評美國近年對華政策導致雙邊關係急轉直下,並提出7點建議,呼籲美國總統川普與國會不應把中國當成敵人,兩國必須在競爭與合作之間保持平衡。

中國與北京領導階層並不是鐵板一塊

公開信指出,中國與北京領導階層並不是鐵板一塊、冥頑不靈,還是有人主張以溫和務實、真誠合作的作法來面對西方,華府應該強化這個陣營的影響力,而不是以敵意來助長中國的強硬民族主義者。

美國將中國視為敵人、讓中國與全球經濟脫鉤,如此只會傷害美國自身。中國經濟持續擴張、在全球事務扮演要角已然勢不可擋。美國無法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大幅延遲中國的崛起。美國若逼迫盟邦也敵視中國,只會使自身陷入孤立。

創造更開放繁榮的世界,讓中國發展出更人性寬容的社會

美國不必擔心中國將取代它成為全球領導人,集權高壓的北京政權不可能得到廣泛的國際支持。美國應該與盟邦合作,創造一個更開放、更繁榮的世界,讓中國能夠發展出更人性、更寬容的社會。

中國的軍事野心的確已侵蝕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長期優勢,但美國最好的回應方式並不是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而是與盟邦合作維持嚇阻力量,挫敗中國攻擊美國及其盟邦領土的能力,同時強化中美共同管控危機的能力。

美國應鼓勵中國參與國際體制,恢復自身競爭力

北京正試圖削弱西方民主規範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但中國對國際體系的參與攸關此一體系的存亡,美國應該鼓勵中國參與。美國對中國採取零和競爭立場,只會促使北京脫離體系或是自立門戶,損害西方的利益。

總而言之,美國對華政策想要成功,就必須與其他國家締結長久盟邦關係;要對中國的想法、利益、目標與行為進行務實分析;美國與盟邦的資源要精確配合其政策目標與利益;美國要強化自身做為全球楷模的能力。美國必須恢復自身競爭力,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而不是以負面作法來破壞與遏阻中國參與世界事務。

100位連署者陣容堅強

這封公開信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傅泰林(Taylor Fravel)、美國前駐中國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中國專家史文(Michael D. Swaine)、前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事務代理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共同執筆。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戰》不只是經濟交鋒,美國鷹派要以「文明衝突論」掀起新冷戰與新圍堵 更多文章

其他95位連署者之中,較知名者包括:國際法專家孔傑榮(Jerome Cohen)、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布雷默(Ian Bremmer)、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政治學家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前副國家情報總監馮稼時(Thomas Fingar)、國際關係大師奈伊(Joseph Nye)、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中國問題專家任雪麗(Shelley Rigger)、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