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機是否進入校園這件事吵得沸沸揚揚,臺灣的學校裡不是第一次有販賣機在校園,但這次大規模的政策引發各界的不安,同時這件事參與的因子很多,從新聞中也看不出販賣機進入校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究竟是因為『為學校福利社人員薪資太貴所以以販賣機取代?」『學校請不到福利社的工作人員?』『學校沒設置福利社導致學童飢餓營養不良?』還是要從使用販賣機提早讓學生適應老年化社會、AI人工智慧、無人商店、無人駕駛的未來世界呢?這些問題對我太難,但基於我的營養領域,對於營養與兒童健康的立場,我們可以試著釐清一些事情:
販賣機進入校園後會不會讓學生變胖?
我們在作兒童體重控制的時候,介入第一週的暖身期不會讓孩子太害怕,我只讓他們做三件事:『1.每天量體重;2、做飲食記錄;3、戒除飲料』,沒有太多的飲食修正,都可以讓這些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7的孩子在一週後減輕0.5~1公斤。臨床問題告訴我們,這些肥胖孩子的含糖飲料實在喝太多,比對2015年美國一篇發表在「營養教育與行為」期刊的研究,探討校園裡販賣機的可獲性與肥胖的關係。這研究分析了2263位學童(白人、西班牙裔、非裔美國人),分別在五年級和八年級的人口學數據、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健康狀態,結果顯示校園販賣機尤其影響西班牙裔的男生和低收入的學童的BMI,可能是因為語言、父母的教育程度、營養知識、是否在家製備健康食物、家庭人口結構等,共同導致了這個結果,另外生活在都會區的孩童、看電視時間較長的孩童,也有較高的肥胖機會。這群孩子從五年級到八年級後,從學校販賣機買甜食、含鹽餅乾和含糖飲料、氣泡飲料的比例也倍數增加了。
販賣機的存在,的確是增加孩童肥胖的潛在危險因子。

販賣機進入校園後會不會讓學生蛀牙變多?
早在2006年一個倫敦的觀察性研究指出,孩童家庭的社經情況和是否使用販賣機,與其食物選擇、攝取甜食餅乾的頻率和蛀牙、缺牙等情況有關。但現階段尚未限制販賣機食物種類或含糖飲料的情況下,要如何阻止學生選擇含糖飲料?在美國2016年預防醫學期刊中指出,線上調查2202名12~18歲的青少年,在含糖飲料上給予警告標示(熱量、可能會導致肥胖、糖尿病和蛀牙),都能夠有效降低他們從虛擬販賣機選擇含糖飲料的信念和動機。
就算無法抵擋販賣機進入校園,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食物放在販賣機裡面?
在日本的旅遊經驗發現,日本隨處可見的販賣機數量之多已經堪稱國家特色了。而且依照環境的不同,販售機的飲料商品內容也會有所差異。例如一般都會區的販賣機就是茶類、咖啡和汽水供一般上班族購買;在溫泉旅館裡就會放鮮奶,尤其是玻璃瓶裝的古樸樣子,在泡得熱呼呼的時候將冰鮮奶一飲而盡;在兒童樂園中,便還會有相對適合孩童專用的販賣機,販售果汁、牛奶或調味乳等不含咖啡因的飲品。

借鏡澳洲,5-17歲的兒童青少年中,有將近1/4肥胖、攝取過多含糖、高飽和脂肪食物、普遍蔬果攝取不足、青少女鈣質和鐵攝取不足而影響骨質生長和貧血。有鑑於此,在2012年發表在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中指出,澳洲昆士蘭政府在2007年開始在各級公立學校『強制』實施食物『聰明選』(Smart Choice)計畫,在校園內供應的食物都必須要符合國家飲食指南,介入的範圍包括學校的餐廳、販賣商店、販賣機、運動社團、早餐計畫、夏令營等,計畫執行與回覆報告來源有校長、家長會和販售部負責人。舉例來說,針對『聰明選』計畫,販售部的菜單裡,必須刪除油炸馬鈴薯並供應瘦肉和蔬菜等項目,這個計畫列表提供業者確認是否執行。最後完成此研究調查的學校將近一千所、家長會和販售部各將近600位,這是政府主導校園營養計畫全面性介入的一個成功範例。因此,不論我們要不要讓販賣機進入校園,我們都應該檢視校園食材供應和營養組成是否合乎規範。
結語
含糖飲料導致孩子肥胖、誘發糖癮,慣性攝取過多鹽分點心也影響骨質生長和埋下未來可能高血壓的危險因子。或許有人會說,出了學校之後,還是一堆便利商店可以買啊!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學校內提供的飲食佔了孩子整天熱量所需的1/3,有研究指出由學校內提供『高熱量密度、低營養密度』的這類垃圾食物,會讓學童認為:『吃這類食物是正確的』、『在學校買得到的應該就可以吃吧』,同時更加強他們攝取這類食物的信心。
我們無法給孩子無菌的環境(健康食物),但我們不用主動提供細菌(垃圾食物),同時也培養他們好的抵抗力(聰明選擇食物的觀念)。與其爭論販賣機要不要進入校園,我更在乎販賣機內販售的食物是什麼,和未來孩子們是否具備聰明選擇健康食物的素養。 (相關報導: 蔡易餘籲黨別再打「智慧販賣機」議題 卓榮泰:我們不是追打,只是在探討公共政策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輔仁大學營養科學副教授,台灣營養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