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在出刊第11783號後宣布2020年6月2日起熄燈走入歷史!走過32年的歲月,她每天見證了成千上萬個台灣大小故事。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那是值得驕傲與珍惜的經歷,是台灣民主與經濟發展的軌跡;對於年輕世代來說,紙媒終究是過往的傳媒,對於習慣於在網路上看新聞或表達意見的他/她們來說,遲早都要掀過這一頁。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時,美國不少百年大報紛紛中槍而吹熄燈號,轉化成為網路電子報,那時連紐約時報的新聞頭版一度都賣給廣告商,紙媒彷彿就要成為「明日黃花」,只剩下哪一天要宣告這個事實而已!國內四大報集團也在追求轉型以化解迫切的危機。udn可以說是最用心與用功地尋找「大船轉彎」的契機。可惜的是環境變化太快,閱聽大眾閱讀/收視習慣位移到網路,同樣地廣告市場也移轉到線上,紙媒實體印刷的美感體驗不敵網路的多元與趣味。(最現實的應該是流量吧!)

台灣媒體市場飽和 紙媒發揮空間少
2014年的318太陽花學運,以一台iPad和一雙夾腳拖成功地阻擋了主流媒體的SNG車於立法院議場之外,學生的直播除了爭取到自己的話語權外,更結合了平台整合與內容整合,共筆書寫出新媒體的願景(當時國內正在推動數位匯流最後一哩路,旺中的蔡衍明有意投下巨資整合,卻陷入「媒體托拉斯」的爭議,進而引爆了「反媒體壟斷運動」,讓國內的數位匯流工程幾乎停擺。原本以為需要大量資金才能推動的匯流,學生卻用最簡單的手機平板結合網路,在「零時政府」的平台上,用不同語言向世界各國直播發聲,一天之內就有百萬的點閱率,學生提前引爆了國內媒體的革命)。
蘋果日報記者注意到這個改變,也開始運用新媒體的融合技術來報導新聞,問題是紙媒雖有寫作菁英,可是沒有懂得互聯網運作的高手,無法適時地整合融合內容與平台,開創「互聯網+」的網網相連商機。加上台灣媒體市場大餅本來就不大,媒體市場早就飽和,因此,紙媒轉型走上數位匯流的努力又被NCC給綁死,讓四大報集團能夠發揮的可能性愈來愈少。
2018與2020年國內兩場大選,新媒體還有網路聲量與熱點成了新興的選舉操作重點,議題導向創造了大量的粉絲集結,讓韓國瑜、柯文哲成了網紅的政治人物, 到了小英尋求連任時,1450網軍竟然控制了所有網路聲量,讓韓國瑜的制空權完全喪失,網軍抹黑抹黃競爭對手更是成了主導大選的利器,NCC卻只管中天電視台是否違法為韓宣傳,一時之間島內媒體紛紛綠化,讓那些沒有行政優勢也沒有廣告支持,堅持公正報導的媒體當然註定要面臨最嚴峻的考驗。 (相關報導: 孔令信觀點:沒有中華民國的台灣,還有明天嗎? | 更多文章 )
實體印刷越來越少 數位轉型勢在必行
2019年底到2020年開春新冠病毒默默登場,台灣在111大選中,小英高票獲選連任。COVID-19是社交病毒,它在移動中擴散與傳播,1月23日武漢封城後,拒絕來自武漢與中國的接觸與交流,便成了我國防疫政策的核心焦點(小英的「去中國化」在此更是發揮地淋漓盡至)。二月下旬起義大利、西班牙、伊朗和美國等地則在各國的輕忽與自以為是的防疫政策中紛紛成重災區,禍延至今才稍見緩解。只是全球經濟因著疫情的蔓延而停擺,「零接觸」「不接觸」的社交模式與市場經濟因運而興,紙媒過往的熱度反而有可能成為傳染的途徑,讓紙媒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直直落的銷售量,即便有再大的家底也不堪賠累,更何況閱聽大眾早就不再青睞紙媒所傳播的訊息,分眾傳播時代註定要裂解更多大傳傳播的主流媒體。過往文人辦報的時代已走入歷史,如今商人辦報一樣碰上了瓶頸,看來未來還會走向網路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