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呼吸,而我們的肺就像是「海綿」及「濾網」,吸收、過濾我們所吸進來的每口空氣,在肺泡內進行氣體交換,一方面將氧氣輸送至全身細胞,提供養分,同時也將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在空氣進入肺臟之前,只有鼻腔裡的鼻毛可以幫忙阻擋一部分的灰塵或病原體進入肺部,但仍有許多擋不住的細微塵粒、病菌或致癌物可能「長驅直入」,從氣管、支氣管一路直達肺泡,沉積在肺部深處,甚至滲入肺部微血管,造成病變。
我們都曾有淸理或更換冷氣機、排油煙機濾網的經驗,試著想像,那滿布灰塵或卡住油漬的樣態,其實就像是我們的肺,隨著長時間使用、累積,愈來愈「黏膩」,且默默傷害著肺功能,顯見吸入的空氣有多麼重要,若未避免空汙,最終難保肺癌不會找上你!
哪些生活習慣最傷肺?
1.抽菸
依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肺癌危險因子中,菸害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空氣汙染則占百分之十五,因此,「吸菸」目前還是引發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而二手菸暴露同樣也會增加肺癌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
菸品燃燒後會產生尼古丁、焦油、亞硝胺、砷、甲醛等七千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超過兩百五十種是有害的,還有超過九十三種已知致癌物。這些化學物質部分會散播於空氣,部分被吸入肺部組織中,因此抽菸者形同將汙染物吸進自己的肺部。即使是二手菸、三手菸,對肺的傷害也不低,曾有研究發現,吸菸者吐出的揮發性有機物,會殘留在衣物、皮膚和周遭環境中逐漸擴散,長達四十五分鐘。在日本便有城市規定,吸菸者抽完菸四十五分鐘內不得搭電梯,也不能進辦公室,以免影響他人健康。
大約二十年前,最常見的肺癌病人多是與吸菸有關,且早期香菸沒有濾嘴,病變多發生在靠近氣管或支氣管上部的「中央型」肺癌;有了濾嘴之後,吸進肺部的粒子愈來愈小,腫瘤位置變成「周邊型」居多,尤其發生在右上肺葉的機率較高,因右上肺葉是空氣進入人體肺部的第一站。
2.騎車不戴口罩
台灣地狹人稠,機車是許多民眾習慣的代步工具之一,根據統計,全國機車約有一千四百萬輛,等於每兩人就有一輛,密度居全球之冠。騎機車雖然機動性高、通勤方便,但不得不注意的是,許多機車缺乏定期保養,汽油燃燒不完全,成為所謂的「烏賊車」,它所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
倘若騎車不戴口罩,就形同把自己當作一台「行動空氣清淨機」般,口鼻直接對著公車、汽車、機車排放的尾氣,暴露在高濃度的廢氣中。
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曾做過一項研究證實,騎機車、搭公車、坐捷運,這三種人比較起來,如果沒戴口罩,廢氣吸收最多的是機車騎士。汽機車廢氣就是一種空氣汙染,不只會造成氣喘、過敏、心血管疾病,肺癌當然不可避免的也涵蓋其中。
這些汽機車廢氣中,含有不完全燃燒造成的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₂)等產物,加上PM2.5 等細微顆粒,會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性的慢性發炎反應,過去NO₂ 與氣喘發病率即有不少相關研究,除了鼓勵民眾應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外,騎車外出時,也要記得戴上口罩。
一般市售棉布口罩可幫助隔絕較大顆粒之灰塵、黑煙及擋風;使用含活性碳的口罩,則可過濾掉廢氣中的有機溶劑及氣味。此外,選擇車流量較少的路線或時段,對降低空汙暴露量也有幫助。
3.空汙中慢跑
慢跑是良好的運動習慣,但跑步時的換氣量約是平時的十倍,倘若是在空汙情況下做激烈運動,就會不停把髒空氣吸入,有人形容若看空氣品質,紅、紫爆時仍出門跑步,與自殺無異!空汙中慢跑不僅無法獲得運動的好處,更可能愈運動健康愈差。
外出慢跑,或是進行騎單車、跑馬拉松等較激烈的運動,出門前最好先查看空氣品質預報。至於戴口罩運動則是不建議,因為換氣量會受到影響,氧氣量不足,會使體力降低,無法持久。但若是疫情期間想要運動,戴口罩則是逼不得已的選擇。
選擇適當時機和地點運動,應留意:
1.PM2.5大於五十微克/立方公尺時,就應避免戶外運動。2.選擇靠近公園、水邊等樹木較多的地區,避免在大馬路邊跑步。3.選擇淸晨時段慢跑,避免上、下班時段。
4.焚香
焚香、燒金紙除了增加PM2.5濃度外,還會產生下列多種汙染物:
◾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為一百多種不同化學物質的合稱,當中某些成分被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備註1)
◾揮發性有機物(VOCs):如苯、甲苯、甲醛等,具致癌性。
上述這些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特別是有心肺功能障礙的民眾,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等,更應盡量避免暴露於焚香、燒金紙的環境中。
近年來,國內知名的行天宮、龍山寺等大型寺廟配合政策,已經停止焚香與燒金紙,對改善空氣品質有不小幫助。唯目前有些迎神廟會、遶境等活動,仍習慣燃放大量鞭炮,不僅有安全上的疑慮,也常造成空汙値瞬間飆升,希望未來能逐漸減少。只要有燃燒,就會帶來空汙,影響呼吸健康,祭拜時改用雙手合十拜拜,或是使用環保相關用品(如電子蠟燭、環保電子香、環保鞭炮、環保香爐等),相信不會影響對神明的誠心。
我們在醫院裡也都會拜拜,過去多是點三炷香、燒個一小時左右,現在已改成「只插香不點」,心意是一樣的。長輩如果要在家中點香,我也都會提醒一定要注意開窗通風,香燒完後至少保持開窗半小時讓空氣流通,以降低影響。
空氣中的PAHs通常是混合物,當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時,就會產生PAHs。PAHs可從室外進入室內,也可能因為室內抽菸、烹飪、燃油暖氣、開放式壁爐、點香而產生。在都市或工業區,PAHs主要源自於交通排放;過節期間,烤肉也成為來源之一。
作者介紹陳晉興
學經歷 | 臺大醫學系醫學士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現任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臺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獎項 |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臺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
行醫三十年來,執刀手術已近一萬五千臺,成功帶領團隊完成全球第一例「肺癌免插管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已是全世界觀摩的經典術式。陳醫師期待能用自己的專業及雙手,治癒每一位肺癌病患,深知「每次手術背後都是病患及家庭生命的託付」,因此總是嚴肅認真的執刀。看過有許多病患確診肺癌已是晚期,終其一生接受永無休止的治療,且拖累家庭,因此積極研究肺癌成因、分析預防方式,並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期待大家「定期篩檢,遠離肺癌」!有感於充實疾病知識是疾病防治第一步,行醫之餘也持續提筆,致力讓專業醫學知識普及化,著作有《肺與肺病:英雄為何氣短?》、《醫學新紀元:贏戰肺癌》、《吃出肺活力:肺癌健康美麗指南》、《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肺癌用藥你該知道的事》等。
梁惠雯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為資深媒體人,橫跨影音及平面,長期關注醫藥健康議題。曾任新聞主播、記者、節目主持人、醫藥相關企業及基金會公關,並與《常春月刊》、《健康2.0》等健康雜誌有多年合作經驗,擅長醫療專題採訪及撰稿。二○一七年出版《終生瘦用211全平衡瘦身法》,多次名列博客來年度暢銷書。由於熟悉輿論溝通焦點,經常受邀擔任各大健康節目來賓,亦主持逾三十場醫學類記者會、講座等。十多年來,擔任醫界與閱聽眾之間的橋梁角色,深知醫學知識必須「化難為簡」,才能讓一般民眾得以吸收及瞭解,進而真正促進行動、改善健康。當肺癌成為新國病的當下,與陳晉興醫師共同完成此書,期盼能讓民眾獲得正確、清楚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