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蔣介石對中印邊境衝突的看法

印度軍與中共軍雖然多次爆發武裝衝突,可兩者都有在二戰期間或者二戰結束後接受日軍訓練的紀錄,擁有共同的「大亞洲主義」,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遠比他們與國軍的共同點還要多。(作者許劍虹提供)

今年2月19日,中共軍方媒體《解放軍報》首度公佈去年6月與印度的邊境衝突中死亡的四名共軍名單,並將他們視為「烈士」看待。四名「烈士」被視為鞏固中國領土完整的英雄,看在中共官方與網友眼中不容許絲毫質疑。有人質疑共軍被擊斃者可能不止四人,就被公安請去派出所喝茶。有台灣網友質疑「烈士」墓碑寫法不符中國傳統,就遭到了小粉紅的集體圍攻。

由於中共與印度擁有爭議的阿克賽欽與藏南地區,同為《中華民國憲法》認定的固有疆域,且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以「中國」自居,所以台灣的統派深藍支持者在此一議題上多數支持中共。甚至當去年10月雙十國慶,印度傳來中共駐新德里大使館外出現中華民國國旗飄揚,國民黨在網路上打上「印度萬歲」四個字時,也遭到國內統派深藍支持者大罵「喪權辱國」。

中共與印度早在1962年,就為了阿克賽欽與藏南地區的主權大打出手,這場戰爭以中共佔有阿克賽欽,印度控制藏南地區畫下句點,兩方都聲稱自己是勝利者,實際上沒有一方得勝。而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中,蔣中正的立場確實也是堅持阿克賽欽與藏南地區為中華民國領土的。不過對主權的堅持,是否等於蔣中正在這場衝突中支持中共?

答案是否定的,固然中華民國政府否定以英國殖民印度時畫下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來當中印兩國的國界,並且對美國承認該國界的政策表達過反對立場,但這並不等同於蔣中正在這場武裝衝突中支持中共。無論是在當年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文宣、台灣出版的報章雜誌還是蔣中正自己的私人日記內,對「中共匪幫」的批判可一點都沒有少。

如果撇開領土問題不管,純粹從軍事角度出發的話,我們甚至不難從蔣中正的字裡行間中發現他個人其實是支持印軍多於共軍的。而且他最擔心的,反而是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可能「屈服」於「共匪」,成為「媚共」的跳樑「小丑」。到底當年蔣中正對中印邊界衝突的立場是什麼?是否與統派深藍族群想像的一樣,是與中共同仇敵愾捍衛國土呢?請看以下的專業文分析。

對二戰時的印度民族主義者而言,蔣中正不是什麼解放者,是英國殖民印度的幫兇。(作者許劍虹提供)
對二戰時的印度民族主義者而言,蔣中正不是什麼解放者,是英國殖民印度的幫兇。(作者許劍虹提供)

蔣中正與印度的恩怨情仇

其實蔣中正會以「屈服」與「媚共」等難聽字眼攻擊印度,甚至直接給尼赫魯取上「泥黑路」的外號,關鍵就是在於蔣中正過去與印度的相處經驗十分不愉快。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以印度國大黨為代表的民族主義者們,不是如甘地(Mahatma Gandhi)或尼赫魯般保持中立,就是如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般與日軍合作,致力於推翻英國殖民統治。

為此蔣中正在1942年訪問印度與甘地、尼赫魯會面,期望印度民族主義者們與英國合作,先打敗日本侵略者後再爭取獨立。然而甘地卻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承諾印度獨立為條件,號召印度人前往歐洲參戰,但最後卻食言的先例,表示他們在太平洋戰爭中保持中立已經該讓中華民國與英國偷笑,拒絕了蔣中正的請求。 (相關報導: 罕見!北京披露2020年中印邊界流血衝突畫面,首次承認有人員傷亡 更多文章

蔣中正雖同情甘地,卻也痛批印度民族主義者過於自私,只知道自己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痛苦,不知道其他人在日本軍國主義下受到的侵略折磨。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仍不計前嫌協助印度獨立,還支持印度進入聯合國,期許中印兩國合作代表有色人種在國際場合裡發聲。然而來自印度的法官帕爾(Radha Binod Pal),卻想盡一切辦法幫助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的日本戰犯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