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政治歸屬改變若沒有在地人參與,既是災難也缺乏合法性

七十年代討論台灣安排問題,不是中國統一,就是統一在中華民國之下,至於統一是否一定要或不統一是否一定不好,竟是兩岸都不能討論的問題。(資料照,柯承惠攝)

釣運後期主要分裂為統一和台獨兩條路線,林孝信兩邊都不參與,而是致力於推動在海外支援台灣的民主運動。

失敗者回憶錄75:統一是否一定好?

1982年我訪問當年七位旅美左傾青年當中,有兩位台籍人士,一是林孝信,一是郭松棻。

我第一次訪美的1979年,曾在芝加哥林孝信家住了幾天,那時有台灣來的黨外人士來訪。所謂「黨外」,就是指台灣黨禁時期國民黨以外的反對派政治人士。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觸台灣的反對派。通過林孝信的聯繫,我接著在美京華盛頓又見到被稱為「黨外祖師爺」的元老郭雨新。他們那時候應該知道我有中共背景,但都坦誠與我交換意見。

林孝信原在芝加哥大學讀物理博士班,並在美國為台灣的《科學月刊》組稿及擔任聯絡工作。1971年他投入保釣運動,出版的《芝加哥釣魚台快訊》是保釣運動壽命最長的一份。

1974年被國民黨政府吊銷護照,使他沒有了研究經費,在美國的居留也成問題,當了「黑市居民」。釣運後期主要分裂為統一和台獨兩條路線,林孝信兩邊都不參與,而是致力於推動在海外支援台灣的民主運動。他認為統一、認同中共,所追尋的,是他和台灣人都不了解的事物。台獨並不實際,而台灣民主運動卻是他們認識和可以實際致力的。他認為釣運不應導致反台獨,中共亦毋須反台獨,反台獨實際上損害多數台灣人要求作主的感情。林孝信並不反中,他和當年的許多黨外人士一樣,希望中共支持他們在台灣的民主運動。但許多黨外人士跟中共接觸及到大陸訪問以後,發現原來中共更願意支持國民黨,而真正反對的就是台灣人當家作主。

台灣實現民主之後,林孝信在1997年得以回台。返台後,致力推動社區大學,希望藉着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他在台灣推廣通識教育,擔任多個推廣通識團體的公職,不倦地夜以繼日工作,他妻子說他常常一天當三天用。在2015年12月患癌病逝。

1982年訪問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林孝信,在跟他短短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一個台灣人可以為台灣獻身到怎樣程度。

林孝信。(作者提供)
林孝信。(作者提供)

郭松棻是保釣積極分子,並最早在加州柏克萊保釣會將釣運推向中國統一運動。郭是小說作家,在留美時期,左傾思潮狂熱,他沉迷當時西方左翼追求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他看到中國《人民畫報》上的民兵,覺得連槍都可以發給人民,這個國家的人民多麼有權。然而,當他1974年去中國訪問42天,整個經驗卻像一場惡夢,雖然被接待被引導,但他以在中國社會生活的設身處地去思考,感到人民的生存權利和自由都不被尊重。他反省自己推動統運,「不能不說是受中國宣傳品的統戰,而產生對中國的不實看法,其實那時候中國人民正陷於四人幫時代的絕境。」 (相關報導: 李怡專文:中共重視對台工作,却對台灣懵然不知 更多文章

1979年我去美國,與幾個在聯合國工作的前保釣積極分子交談,其他幾個人都還能夠諒解《七十年代》前幾年刊登許多「非常有用的白痴」的訪華文章,覺得勢非得已,但郭松棻不能諒解,他說他已經「拒絕看《七十年代》」了,他當面向我表達憤怒之情,使我印象深刻,不能不深自檢視自己的過去。1982年訪問郭松棻時,他仍然醉心於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思潮,但對中國的事情已毫不關心。1989年六四,旅美華人大多極為悲憤,那一年我見到郭松棻,他對這事件一言不發,彷彿與他毫無關係。從保釣時對中國的熱衷,到這時的冷漠,這是對自己的思想認識多麼忠誠、多麼認真的人,才會有的哀莫大於心死的表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