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中共重視對台工作,却對台灣懵然不知

釣運為《七十年代》提供不少寫手。圖為1971保釣大遊行。( 釣魚台教育協會臉書粉絲頁)

中共極為重視對台工作,但實際上他們對台灣的了解,只停留在與國民黨的舊有關係上,而且近乎訊息封閉狀態。比如周恩來臨終前囑咐不要忘記的台灣老朋友,其中的張鎮是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國共和談時擔任保衛工作的,此人1950年已在台灣病逝。周恩來懵然不知。

失敗者回憶錄73:從釣運到統運

周恩來是1976年1月8日去世的。有關報導說他在1975年9月讀到一篇《訪蔣經國舊部蔡省三》的文章,特意要將此文轉給中調部部長羅青長。他死前半個月左右,在身體極為衰弱的情況下要見羅青長,特意囑咐他,「一定不要忘記台灣的老朋友,張學良將軍和張鎮將軍。」

蔡省三的訪問在《七十年代》1975年九月號刊登。那時正值中共釋放一批當年被俘虜的國民黨戰犯到香港,他們表示要去台灣,而國府卻不批准入境。蔡省三是蔣經國經營贛南時期的舊部,在戰犯中較年輕,其時又正值蔣介石去世未久、蔣經國接掌權力,因而我們的訪問算抓住時機。

從周恩來臨終的關注,和羅青長與潘靜安的直屬關係,也許可以明白《七十年代》獲中共重視的原因,就是我們大篇幅報導釣運,從而接觸到許多台灣留美留歐的學生、學者,雜誌反映他們的動向和想法,這是中共需要了解的,但因為文革與世隔絕而無從知悉。這也許是我們被調查部籠絡的原因。

中共極為重視對台工作,但實際上他們對台灣的了解,只停留在與國民黨的舊有關係上,而且近乎訊息封閉狀態。比如周恩來臨終前囑咐不要忘記的台灣老朋友,其中的張鎮是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國共和談時擔任保衛工作的,此人1950年已在台灣病逝。周恩來懵然不知。

蔡省三其後一直留在香港,這是1987年他與太太曹雲霞和我攝於香港大會堂。(作者提供)
蔡省三其後一直留在香港,這是1987年他與太太曹雲霞和我攝於香港大會堂。(作者提供)

1971年保釣和中美關係突破,這一年10月聯合國通過接納中共的議案。中國自文革以來,教育基本停頓,翻譯人才絕大部分都被當作「臭老九」。所謂「臭老九」,就是文革將「敵人」劃分為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這八種人之後,第九就是知識分子。文革中期,「臭老九」不是下放勞動,就是投閒置散。即使有翻譯人才,中共也不放心讓他們出國。為應付聯合國工作,就大量招募旅美旅歐的台灣或香港的留學生,香港也有個別人通過我的介紹而前往聯合國。這批在聯合國工作的人,尤其是台灣去的,很多都成為《七十年代》長期作者,比如張北海,和「自由神下」專欄的殷惠敏、金延湘、余剛等。保釣為中國入聯合國準備人才,也為《七十年代》提供寫手

釣運在1971年末,就告分裂。釣運的主流,將釣運轉向「中國統一運動」,也就是「統運」,而另一部分親國民黨的學生學者,就將釣運轉向「革新保台」運動,還有一部分轉向「台灣獨立運動」,及「支援台灣民主運動」。

釣運的主流派,那兩年紛紛組團訪問中國。除此之外,台灣也有保釣運動,那時台灣的一些反對派即所謂黨外人士,受國際傳媒影響,也有想到大陸去看看的。其中有個別人士通過我與中共聯絡,接受款待。 (相關報導: 李怡專文:在左派陣營裡做事,誰都不知災禍何時降臨 更多文章

台灣當時處於戒嚴時期,島內實行黨禁報禁。一些著名的中國左翼作家的作品,在台灣都看不到,比如魯迅。台灣報紙雜誌報導中國大陸,都過度醜化,即使是事實,也因為用語而使讀者懷疑其真實性,比如「共匪」「毛酉」等等用語。留學生出國,看到的書籍、媒體不是如台灣國民黨所宣傳的那樣,於是由懷疑台灣報導的真實性而轉向徹底否定,並以此而很容易被中共宣傳或西方「非常有用的白痴」的中國見聞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