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後的國際經貿大事,首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生效上路,一定程度上,這被視為是「中國的勝利」;接著值得觀察與玩味的是:美國有沒有可能「架空」RCEP?
RCEP的地緣效應:中美相爭利器
RCEP的成員國包括東協十國、中、日、韓、紐、澳等全部共15國,亞洲主要與重要的經濟體幾乎都在內─大概就是台灣與印度不在其中─印度是在談判結束最後關頭退出、台灣則是原本就不在其中。概略看RCEP差不多就是領有全球的「三分之一」─涵蓋22億人口、GDP規模(國內生產毛額)近26兆美元,兩者都占全球的三成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經貿組織,未來RCEP內部92%以上貿易將將降為零關稅。
雖然是一個經貿組織,但在世人眼中、特別是在地緣政治專家看來,RCEP遠遠不是一個「單純的經貿組織」,而是另一個重要的地緣政治利器。RCEP由東協發起,但在中國加入後,外界就視RCEP為「中國主導」的組織,原因也非常簡單:國際上永遠只比拳頭大手,中國近15兆美元的經濟量體,是東協3兆多美元的近5倍。
而談RCEP的地緣政治效應,當然就要談到美國。美國在亞洲主導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個區域經貿組織是歐巴馬「重返亞洲」、或是說「再平衡」政治下的產物,不言而喻的目標對抗中國,而中國則是以RCEP化解TPP的圍堵及對抗美國。
美國準備以「印太經濟框架」與中國抗衡
TPP比RCEP更早完成談判,但川普上台就退出,之後日本扛下責任並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之外上路,惟少了美國實力大減─如果川普未讓美國退出,TPP將會是超越RCEP規模的全球第一大區域經貿組織,難怪中國有些人嘲笑稱川普是「川建國」(指其削弱美國影響力、客觀上對中國有幫助)。
拜登上台後,矯正了許多川普時代的政策,外界─特別是日本,曾期待美國重返CPTPP,但可以肯定,這個期待已無可能,美國內部的民粹與反自由貿易、兩黨也都不支持TPP之類的自由貿易協定,拜登政府已明言不會重返。中美競爭中,美國發起對中國的經濟圍堵,在RCEP上路後,已難竟其功,藉著RCEP,中國等於把亞洲都「綁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RCEP生效上路會被視為「中國的勝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不是就此放棄與中國在亞洲的抗衡與圍堵,而是準備另起爐灶,那就是「印太經濟框架」。
這個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當然就是針對中國而來的,內容包括削弱供應鏈的對中國的依賴、加強出口管理、防止重要技術外流(流進中國)、規範AI與數位資料的利用等。美國商務部長、貿易代表、甚至國務卿等,已經開始在日本、印尼、馬國等推銷此構想。 (相關報導: 呂紹煒專欄:往多極移動的地緣政治遊戲 | 更多文章 )
缺乏法律地位吸引力降低,難架空RCEP
理想上,如果美國藉著這套「印太經濟框架」,能把原本被中國「納入勢力範圍」的RCEP成員國,儘可能的「挖到」這個經濟框架內,讓大家「排除中國」,就能削弱中國在亞洲的經貿勢力,一定程度上等於是「架空」RCEP,這種結果在地緣相爭上,美國無異是打一場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