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或都曾看過,網路上經常流傳著哆啦A夢的漫畫梗:老師問大雄,你有90元,向胖虎借10元,這樣你會有多少錢?大雄回答,0元啊!老師斥喝道,你根本不懂數學;但大雄卻直白的反駁,你根本不懂胖虎。相仿的,兩岸關係亦乎如此,儘管外有國際互動的倫常機制,各轄下的規約起到箝制兩國自我約制的基本功效,但立基於國家定位的歷史遺緒,致使彼此互動之間,從來都不是按牌理出牌的合乎常理。
換言之,「中國因素」在我國涉外事務的政策當中,早已是個常態性的變數,而非偶發的突變因子,是故,當相關政策推動上面臨遲滯或反挫之際,總是回過頭來訴諸既存、本就該考量進去的因素(如先前某立委在捍衛萊豬議題時,順口說出「中國得利」,讓人摸不著頭緒,似乎「中國因素」已然成為政策反挫的正當理由),而未見在妥適處理已知因子的前提下,再行闢建可行的嶄新理路,沒能抓住核心要素、對症下藥的結果,對台灣邁向獨立自主的道路,真有助益麼?這或許是在激起一波波愛國情節褪去後,更該思索的長治之道。畢竟,我們不是第一天認識習維尼。
基此,循此理路,分析近來疫苗與鳳梨的事件,政府的作為是老梗(中國因素)、抑或有所新意,大家不妨細細掂量。就爭取德國BioNTech疫苗遭遇阻撓一事,時中部長意有所指地宣稱「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暗喻總代理上海復星公司背後存有影武者,然中國處處打壓我涉外事務早已不是新聞,當明知交涉對手帶有強烈中國得以著力的因子時,又怎能不「超前部署」的防範呢?選擇在明知的敗仗後溫情訴諸對內的情感討拍,當中有無在敗招中尋求大內宣的契機,相信自有公評。

至於鳳梨禁止銷中國的事件亦乎如此,站在國家的角度異地而想,倘若中國商品銷到台灣,其中含有足以造成任何危害的細微因子,試問我們的「台灣派」,會如何去大力抨擊而全面嚴禁進口呢?相仿的,既然中國對台的敵意猶在,時時刻刻無不希冀著以堂而皇之的手段打擊台灣,則抓到幾隻介殼蟲就大作文章,根本也只是維尼的正常發揮而,意外麼?端看政府的因應對策,未具體提出具體擘建新外銷通路的解方(歷年鳳梨外銷比重,中國始終佔據9成),反倒是競相製作圖卡廣宣,無視鳳梨本來就已經是9成內銷、皆是台灣人在吃的事實,要大家「吃爆鳳梨challenge」,除了再刷一波愛國情操外,真有政策上的實質意義麼?
當然,自己身在立法單位,深知施政上的難處,也願意相信政府希冀善治的決心。新冠疫苗礙於國際處境艱難,無法趕及第一時間取得,相信大眾也能夠諒解;又或鳳梨基於截切技術未盡成熟、乃至於冷鏈的技術與成本尚待突破,皆讓鳳梨外銷僅能仰賴鄰近的中國、而無法攻略更廣泛的海外市場,相關待突破因子也持續的克服中。但這些政策上的難處,都該坦承佈公的向全民表述,讓民眾願意集思廣益的,投入到公共領域的關注當中,藉以企盼凝聚更有效率的政策解方。徒然的將一切失敗的因子歸咎於早已存在的「中國迷因」,頻頻搖著愛國大旗吶喊的結果,只是限縮政策論辯空間,讓反對陣營忌憚被貼上「中共同路人」標籤而噤口,削弱監督的力度,甚或選擇與執政黨同氣連枝的附和「吃爆鳳梨」的無謂口號(鳳梨9成本就是內銷),真是台灣之福麼?
維尼習大一直都在,甚或台灣下一次改朝換代後,只要其龍體安康,仍將安居其位。在明擺著中國就是這麼蠻橫無理的前提下,屢屢國家政策推動上的失敗,還是歸咎給這個既成事實的阻礙,而未能建構繞道而行的迂迴路徑,是真的窒礙難行、抑或目的本就在內宣討拍,從歷次的事件中,國人們不妨仔細的思量。或許當中國不再成為我們失敗的理由,則台灣才真存有獨立自主的契機。 (相關報導: 黃介正觀點:又見「九二各表」 | 更多文章 )
*作者現為立法院法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