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毛澤東為什麼沒攻打臺灣?

毛澤東(中)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沒立刻發兵攻打台灣,待韓戰爆發,國際局勢丕變,他想再打都難了。(翻攝維基百科)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站上天安門,霸氣十足、權力無邊。毛澤東認為中共在中國勝利後,就要向全世界推動革命,因此在1950和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執行的是一種革命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是延續中共在國共內戰時期的反美政策,它在朝鮮半島、中南半島、西藏和臺灣海峽的行動,都是推行這種革命外交的結果。

1949年3月,中共首次公開聲明「一定會解放臺灣」。7月25日,毛澤東正式請求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幫助解放軍攻打臺灣,要求史達林給他280架飛機和訓練1000名飛行員。可是,史達林對毛極不信任,猜疑毛澤東會是另一個南斯拉夫鐵托,因此對毛軍事援助的要求並不熱心。但史達林卻要毛澤東擔負起指導亞洲革命的任務,利用毛的影響力在朝鮮、越南和馬來亞等國家鼓勵革命,對此毛澤東欣然從命。

為了討好史達林,毛澤東在1949年8月公開宣告反美親蘇的「一面倒」政策,表示中國將採納與蘇聯相同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同時也堅決加入蘇聯陣營,不向鐵托學習。在還沒有獲得蘇聯的援助下,毛仍決意主動攻擊,1949年10月24日深夜,解放軍乘坐漁船進攻金門,結果遭國軍反擊,全部9000解放軍慘遭殲滅,臺灣稱為「古寧頭大捷」。事後毛澤東總結教訓,認為要攻打臺灣就絕不能缺少海軍和空軍優勢,他決定用一年時間,組織海空軍和50萬渡海大軍,預計於1950年秋天攻佔臺灣。1949年12月中,毛澤東匆匆趕到莫斯科向史達林表態效忠和親自請求援助。

1949年12月史達林(前排右)71歲生日慶祝活動上,他與毛澤東(前排右)合照。
1949年12月史達林(前排右)71歲生日慶祝活動上,他與毛澤東(前排右)合照。

而在外交政策上,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繼承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它會「另起爐灶」。新中國將「打掃乾淨房子,再邀請賓客」,中國在和英美建立外交關係之前,將先掃除帝國主義影響。事實上,毛澤東想推遲和英美建立外交關係。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第一次和史達林會面就說:「有些國家,尤其是英國,非常急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是我們不急於受人承認。」因為「我們需要時間解決國內的秩序、鞏固我們的地位,然後我們才能談判外交關係的問題。」

1950年1月17日,毛澤東又告訴蘇聯第一副總理莫洛托夫:「我們會推遲美國承認的時間。」因為美國愈晚在中國取得合法權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愈有好處。直到1958年6月16日,毛澤東還說「我們不應該和美國政府發展關係。我們應該關上門,靠自己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對聯合國會籍也持同樣態度,事實上,他反對太早進入聯合國。由以上看來,問題的根源不在臺灣,而是毛澤東刻意敵視美國、推行反美政策。只要中國要把美國勢力趕出東亞,美國人對北京的態度似乎必定日益嚴苛。毛澤東在國內不斷搞「運動」和「大躍進」,靠的就是外在危機刺激才能使國內的運動轟轟烈烈,就算沒出現外在敵人,他也得設法製造出個敵人。 (相關報導: 汪浩觀點:二二八事件後,蔣介石同意中美「共管臺灣」嗎? 更多文章

 1949年中至1950年中,美國內部對中國政策發生激烈辯論。由於中國內戰發展快速,美國採取「等候塵埃落定」政策,靜觀其變。1949年8月,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問題白皮書」,國務卿艾奇遜公開宣稱美國對中國局勢將「袖手旁觀」。杜魯門政府深怕受國民黨牽連,陷入它和中共之間的內戰,因此決心放棄蔣介石這個盟友。稍早的1949年4月、解放軍攻佔南京後,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堅持留在南京,與中共代表黃華秘密接觸了幾個月,商談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宜,後被艾奇遜提前召回。在司徒雷登被迫離開中國時,毛澤東發表〈別了,司徒雷登〉,說司徒雷燈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極盡諷刺。1949年,美國駐瀋陽領事沃德和他的工作人員被人民解放軍軟禁了將近一年,該年6月,中共控告美國瀋陽領事館為間諜總部;11月24日,中國指控沃德和他的工作人員煽動騷亂,審判後下令驅逐。1950年2月,中國趕走了所有美國駐華領事。雖然美國不斷被中共激怒,但杜魯門政府表現出極大的克制,因為它仍然在尋找機會與中國建立正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