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2015年非常不平靜。來自中東、北非的難民與非法移民如潮水般湧入,從地中海到巴爾幹半島,人道悲劇一幕一幕上演,讓歐陸這些昔日的中東、北非殖民地宗主國既難受更難堪。另一方面,從年初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到年末的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法國首都巴黎兩度遭遇恐怖攻擊。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倡議歐洲各國打開邊界更要打開心胸,接納難民與非法移民。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力抗內憂外患,一方面要強化反恐情治國安,一方面要遠征敘利亞直搗敵營。兩個人的角色都極為吃重。也讓人不禁要想,在如此多事之秋,歐洲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
上個月10日,也就是巴黎恐攻之前3天,以96歲高齡病逝的西德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或許可以做為典範。
西德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美聯社)
德國最受敬重愛戴的元老政治家
施密特從家鄉漢堡(Hamburg)縱橫德國政壇超過30年,1974至1982年間擔任戰後西德第5位總理。雖然早在1986年就從政壇引退,但是施密特近30年來一直是德國社會不分左派右派,最敬重也最愛戴的一位元老政治家。
施密特擔任總理期間,不僅西德,不僅歐洲,全球都是正值多事之秋。施密特帶領德國這個歐陸最重要的國家,逐步走出納粹歷史陰霾,周旋在美國與蘇聯兩大超級強權之間,力抗國內此起彼落的恐怖攻擊,因應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風暴,與法國聯手推動歐洲整合。
可以這麼說,20世紀末葉歐洲─美國─蘇聯地緣政治經濟的態勢,施密特的影響與貢獻一直持續到他卸任之後。
獲頒「鐵十字勳章」的猶太血統軍官
1918年12月23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剛落幕,整個德國籠罩在戰敗恥辱與痛苦之中,施密特出生於漢堡。他其實是猶太人,然而從他父親那一輩開始掩飾血統,因此家族得以逃過納粹時期的瘋狂迫害。這個家族祕辛,施密特直到1984年才公開證實。
1936年,「猶太人」施密特加入希特勒團(Hitlerjugend,HJ),次年他被徵召入伍,服役於空軍防砲部隊,曾經參與納粹入侵蘇聯戰事,打過極其慘烈的列寧格勒圍城戰(Siege of Leningrad),獲頒德軍二等鐵十字勳章(Eisernes Kreuz)。1944年,施密特被調往西線戰場的防砲部隊,參與突出部之役(Battle of the Bulge),隔年4月被英軍俘虜,當了4個月戰俘。
大學時代加入社會民主黨 開啟從政之路
回到滿目瘡痍的家鄉,施密特進入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攻讀經濟學,加入左派的社會民主黨(SPD),從學生組織、學生運動起家,逐漸踏上從政之路。大學畢業之後,施密特先在漢堡市政府工作,1953年當選西德國會下議院「聯邦議院」(Bundestag)議員,很快就以犀利敢言的風格贏得「名嘴施密特」(Schmidt-Schnauze)的稱號。
(相關報導:
對抗歐洲向右轉風潮的最後希望?梅克爾正式宣布競選連任德國總理
|
更多文章
)
漢堡洪災勇於任事 一役成名
但是這位嶄露頭角的國會議員,居然覺得國會難以施展身手,在1962年棄選議員,重返漢堡家鄉擔任市政公職。就在這一年2月中旬,漢堡豪雨成災,北海海水倒灌市區,造成347人罹難的慘劇。當時市長出差外地,施密特二話不說,一肩扛起救災重任,搶救了1000多位市民的生命,也打響他在德國政壇的「實行者」(Macher)名號。
1965年,施密特重返聯邦議院,擔任SPD黨鞭,仕途蒸蒸日上。1969年,他被布蘭特(Willy Brandt)總理延攬入閣,擔任國防部長,對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做了許多興革。1972年,他轉任經濟與財政部長,後來專任財政部長,促成歐洲貨幣對美元匯率浮動,應對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
1973年6月23日,時任財政部長的施密特(左)與時任總理的布蘭特(右),中間的布蘭特助理紀堯姆後來被揭露為東德間諜(美聯社)
在政壇風暴中接下重任
1974年,西德政壇大地震,布蘭特總理的親信紀堯姆(Günter Guillaume)被揭露是東德間諜,遭到逮捕,布蘭特本人引咎辭職。施密特在5月16日接下總理大位,邁入從政生涯的黃金時期。
8年總理任內,施密特以嚴明的財政紀律應對石油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雖然領導的是左派政府,卻不惜大幅削減公共開支。他與時任法國總統的季斯卡(Valéry Giscard d'Estaing)雖然一左一右,但是兩人相知莫逆,聯手推動「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對於後來歐元的誕生居功厥偉,也讓德國逐漸擺脫納粹汙名。
在外交場上,施密特的工作同樣艱鉅。1979年蘇聯紅軍入侵阿富汗,美國決定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施密特雖然並不贊同,但仍勉為其難加入抵制陣營。北約(NATO)為了對抗蘇聯的SS-20核子飛彈,決定在歐洲部署潘興2型(Pershing)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儘管SPD黨內反對聲浪高漲,施密特仍同意配合。
另一方面,施密特努力降低克里姆林宮的敵意,有時甚至不惜華府唱反調。他對缺乏國際議題經驗的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相當鄙夷,對於卡特的繼任者、不惜與蘇聯開戰的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則是滿懷戒心。
左起:柏林市長魏茲薩克(Richard von Weizsaecker)、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施密特(美聯社)
強硬對抗國內恐怖主義
至於讓今日歐洲民眾聞之色變的恐怖主義,施密特也有非常豐富的對抗經驗。1970年代後期,也就是族密特當政時期,西德恐怖組織「赤軍旅」(Rote Armee Fraktion,RAF)大行其道,炸彈攻擊、暗殺、綁架、搶劫銀行,無所不為。
尤其是1977年的「德意志之秋」(Deutscher Herbst),赤軍旅暗殺了西德檢察總長布巴克(Siegfried Buback)與德勒斯登銀行(Dresdner Bank)總裁龐托(Jürgen Ponto),綁架西德工商總會會長許萊爾(Hanns Martin Schleyer),企圖換取政府釋放服刑中的赤軍旅成員。但是施密特立場堅定,不受脅迫,完全拒絕赤軍旅的要求。
1977年10月13日,赤軍旅教唆「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PFLP)的劫持一架漢莎航空(Lufthansa)班機,降落在東非國家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Mogadishu),進一步脅迫西德政府。施密特的反應是派遣西德最精銳的反恐特種部隊「德國聯邦警察第九國境守備隊」(GSG 9)前往摩加迪休。10月18日,擊斃3名劫機的恐怖分子、俘虜1人,救出86名乘客與4名機組員,只有1位機組員不幸遇害。
精明幹練、意志堅定、腳踏實地、勇於任事、辯才無礙、思考犀利、重視理性。雖然施密特對於某些政策(尤其是有違左派傳統的政策)的堅持,導致他在1982年10月1日,成為西德(與統一後的德國)至今唯一一位在不信任投票(Misstrauensvotum)中去職的總理,但他仍不愧是戰後德國一代政治家。今日歐洲可有這樣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