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變世界,先學會資產負債表
我第一次感覺到我可能誤導別人,是在2007年。那年我和Steve剛成立「若水」。
有個男生說他已經拿到美國大學MBA的入學許可,但想加入「若水」,並願意因此而放棄到美國念書的機會。
他可能以為這樣説老闆會因為他有決心而高興,但我當下就拒絕了他。
因為我知道他在美國能學到的,遠比來「若水」多。
我這樣説,他很困惑。我補充:「你能到美國念MBA,是好機會。你應該去,練就一身本領。最好畢業後在美國大公司做幾年事,到時候再回來做社會企業,你就能把更新的商業手法教給公益組織。想想看,你如果能到Google歷練一番,回來能給台灣的公益界多大的貢獻!」
「到大公司做事?你自己不是離開大公司?還寫了《開除自己的總經理》?」
當下,我體會到:取個書名,喊些口號,鼓勵年輕人走不一樣的路,對說的人很輕鬆,但對聽的人很危險。因為你不知道哪個觀眾或讀者,會簡化、浪漫化,或完全誤解,你的故事。
「我離開大公司,不是覺得大公司不好。我所有的本領,都是在大公司學的。大部分成功的創業家,都有大公司的經驗。」
「誰說的?馬克.祖克伯就沒有!」
他說得對。但我還是說:「你去美國會學到新的東西,認識新的人,看到新的案例。你真的要用『社會企業』改變世界,先學會資產負債表吧。真的要用『社會企業』幫助別人,先學會怎麼賺錢!」
聽到「賺錢」這兩個字,他立刻露出失望的表情。彷彿沒想到他的偶像王文華,這個「開除自己的總經理」,竟會談這麼俗氣的事?
「一旦開始賺錢,人就迷失了……」他搖搖頭,「我看過太多學長姊的例子了。他們大學也上街頭,但一旦進了大公司,想的就只有升遷、跳槽、出差要住幾星級的飯店、將來公司要配哪一款的車……他們不會再想公益了。」
我說:「如果你會迷失,你怎樣都會迷失。並不會因為你畢業後來作公益,過苦哈哈的日子,就代表你不會迷失。有些人做了公益之後變得憤世嫉俗,也是一種迷失。」
我想讓這熱血的同學放輕鬆一點,便説:「我有很多朋友有公司配車,我常搭他們便車,冷氣很強、皮椅很軟,真的很舒服。」
他沒有笑。我只好恢復正經:「為什麼學長姊想升遷就是『迷失』呢?每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並且不斷改變中,這是他們的人生,為什麼不能接納他們和我們的不同?搞不好有一天他們賺了大錢,願意把那些錢拿出來做公益,不也很好?」
「那只是利用公益來美化企業形象而已。」
「有可能。可是有沒有害到別人?沒有。有沒有人得到幫助,有。那又有什麼不好?為什麼因為別人做一件事有額外的動機,就否定他全盤的作為?」
他皺起眉頭,我想我把他完全搞糊塗了。他本來希望來追隨一個「夢想」、「創業」、「社會企業」、「公益」的指標王文華,沒想到這傢伙竟然叫他去「留學」、「大公司」、「賺錢」、「接納那些眼裡只有升遷的學長姊」。
流行造成錯愛
這是2007年的故事了。2007年以來,「夢想」、「創業」、「公益」、「社會企業」這些字眼,在台灣越來越流行。 (相關報導: 為何台灣人買傢俱,只會想逛IKEA?20歲的他休學創業,要讓世界看見台灣最強工藝! | 更多文章 )
在夢想學校帶實習生,前後帶了15屆。每一屆招募,我都問應徵者為什麼來。有同學說他對於傳統的路,如「上班」、「朝九晚五」、「伺候老闆」、「資本主義」沒興趣,對於「夢想」、「創業」、「公益」、「社會企業」很嚮往。而王文華跟這幾件事,似乎有點關係,於是就來了。就是這原因,讓我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誤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