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被抓到了喔!」
最近,想跟孩子「談戀愛」的父母突然增加不少。
這一、兩年發生多起重大情殺案件,然而一陣子恐慌過去後,「談感情」這件事又被打回原形,成為許多家庭「不能說,卻很想知道的祕密」。
其實在台灣的環境裡,要「談戀愛」這件事還真的挺容易的(只要我們願意面對的話)。看看公車上、捷運裡,不難發現熱吻的戀人;孩子回去長輩家,大概也會跟著看韓劇、日劇或本土八點檔。
還記得《犀利人妻》紅極一時,我也是忠實觀眾,每個禮拜專心投入在劇情裡面。妹妹那時才三、四歲,在旁邊東摸西摸我也不以為意,劇情正演到外遇小三對象的時候,突然身旁傳來她的評論:「拜託,你這樣很不應該耶。被抓到了喔!」
現實生活中,妹妹上幼稚園後,生活裡的男生突然多了起來,男同學也會很自然地當著我的面說:「她好可愛喔!」
校外,妹妹還有個「小男朋友」,三歲多的年紀卻非常欣賞妹妹,直對人說是他的「老婆」。別看他年紀小,其他小女生過來想牽手,他還會把手推開說:「我已經有某某某了。」這位小弟弟「愛」得很認真,去哪旅行都會想到妹妹,在一起玩的時候眼神發亮,情不自禁地還會從後面抱住高他二十公分的妹妹。
從生活情境開始「談戀愛」
看起來逃不了這關,所以我們很早就得開始「談戀愛」。一方面,搭配著孩子的生活情境趁機談論感情,比較不會感到這麼「彆扭」。另一個好處是,孩子習慣了在家裡討論感情的各種話題,長大之後,父母也不會難以啟齒。
只是,該怎麼跟似懂非懂的孩子談論抽象的「愛」呢?許多詞彙都還不懂的孩子,又能怎麼體會感情的豐富層次和差別呢?
「初階課程」就從生活的情境中,自然開始。
第一堂課:以父母為示範
首先,父母是孩子接觸兩性關係的「示範」。
我和老公從不避諱在孩子面前擁抱、親吻。有時,我還會故意跟妹妹說:「你不要惹我老公生氣,欺負我老公喔,小心我找你算帳!」
父母感情的細膩互動,會影響孩子未來對感情的「需求」,潛意識裡會把喜歡的部分保留下來,建構初步對感情的嚮往。若父母感情不好,那麼缺乏的那部分很可能就會讓孩子「向外討愛」,成為未來兩性感情中不自覺的「弱點」。
孩子也能從生活中觀察,媽媽與男性朋友們相處時有何不同?什麼動作不會做?什麼話不會說?這些都是很好的討論素材,而這些細節,能夠協助父母傳達非常多的「隱性」訊息。
有一次,我們一起討論「眉來眼去」這個表情到底代表什麼。
爸爸故意說:「挑眉毛、動眼睛,說不定只是在表達事情、說什麼祕密,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方法啊!」
妹妹說:「才不是呢,那是代表喜歡啦!」
不要表錯情,也不要會錯意。小心拿捏每一種表達,是避免誤會很重要的關鍵。
第二堂課:分辨「喜歡」的不同層次
第二步,則是分辨「喜歡」的不同層次。
孩子比較能心領神會「有點喜歡」和「非常喜歡」,但「喜歡」和「愛」的不同,就得藉由其他事物來比擬和傳達。
動物通常是很好的練習對象。 (相關報導: 當她說「我沒有男朋友」的時候,是真話嗎?心理學家:8成女生會說謊! | 更多文章 )
比如說,妹妹喜歡去動物園看動物,但是當她看到台灣黑熊接近精神崩潰、老虎無精打采的樣子,就是給她機會教育「愛」的時機。愛不是占有、愛不是強迫對方配合,而是希望對方能快樂、自在並自願靠近,那種關係才是真正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