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蔡英文總統在台北賓館的就職典禮演唱「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出為出席就職典禮的防疫團隊。(取自總統府直播影片)

據報導,日前小英總統音樂會演奏《阮若打開心內的門》這首歌,它是出生於淡水的音樂家王昶雄(1915~2000)的作品之一,其歌詞是: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雖然春天無久長,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春光春光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雖然人去樓也空,總會暫時給阮心頭輕鬆。所愛的人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雖然路途千里遠,總會暫時給阮思念想要返,故鄉故鄉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雖然前途無希望,總會暫時消阮滿腹的怨嘆,青春美夢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歌曲使用「門」與「窗」二字,「門」為出入時必經關卡,象徵一家精神之所在,具有借景、引景效果,將室外景物之美帶入室內,「窗」則喻為屋子眼睛,看見戶外藍天白雲之景,童年夢境的想像,彷彿神秘名畫,將「心門」與「心窗」打開,看見平生想看之物,突破自我,人與人關係緊密使社會和諧,即是詞曲傳達之意。詞曲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此曲改變過去人們對台語歌曲鄙俗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台語詩歌之美,主要在於歌曲內容自主性和鄉土的寫實性,寫實而貼切,進而引起共鳴;精神上則傳達人民為努力擺脫悲情的過去,攜手開創未來,不論處境為何,如同歌詞所述,打開「心窗」,美景在前,擁有的一切終會變好,帶給當時不少異鄉遊子鼓勵與安慰。

王昶雄是20世紀台灣文壇的長青樹,本名王榮生,生於1915年,是淡水鎮九坎街(今之重建街)人,其父親是位海商,經常帶著太太在中國華南一帶奔波,他則留在淡水家由外祖母撫養。他日後之所以熱愛文學,可能與他寂寞的童年有關。

他幼年就讀淡水公學校,放學後或假日時,總是喜歡坐在淡水河邊的堤岸釣魚、繪畫,或是欣賞河口夕陽。1928年13歲那一年,他單身乘輪負笈日本求學,就讀東京郁文館中學,由於他的口才好,以一個台灣仔身份,居然能在日本中學獲得日語辯論賽的冠軍,這可是當年日本的大新聞。

淡水河左岸的三蘆地區,蘊含著台灣文化,也正在提升其生活品質。(圖/風景獵人Ladaga)
淡水河邊示意圖。(資料照,/風景獵人Ladaga)

他不僅有一口道地的江戶腔日語,日文寫作能力也超越日本人,所以中學畢業後,順利考上日本某大學文學系,第二年奉父命重考日本某大學齒學系。23歲時,他的詩作《陋巷札記》發表於台灣新民報;24歲時發表中篇小說處女作《淡水河之漣漪》,因此成為當時日本與台灣文壇的新秀。1942年27歲時返台後,他一面在淡水開設齒科診所,一面加入張文環領導的「台灣文學」雜誌。1943年28歲時,他與淡水名女畫家林玉珠女士結婚,後者是馬偕外孫陳敬輝的高徒,同年創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說「奔流」,發表於「台灣文學」。 (相關報導: 鄧鴻源觀點:這就是台灣人的精神 更多文章

該篇被日本當局視為皇民化文學之頂尖作品,內容描繪皇民化運動下台灣同胞的苦悶心聲,在體裁上為完成度相當高的寫實小說,不但入選同年度的《台灣小說選》,更受到日本知名評論家窪川鶴次郎的讚賞。戰後,該作品引起「反抗日本統治」與「附和日本皇民化」的爭議。對此,王昶雄並不辯駁,只答以「『真理』的花朵是永遠不會凋零,而是挺著常青的枝葉,吐露芬芳,假使有人把它扔到火裡,它便變成真金,閃閃發光」。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大概是在王井泉主持「山水亭」這家餐廳兼文藝沙龍時,與張文環、呂泉生等日治時代的文人才子,在此吟詩品酒、高談濶論,無形中促成了近代台灣第一次的文藝復興。他的詩作以抒情見長,結構完整,富有韻律感;文藝評論則有25篇,都是擲地有聲之作。遺憾的是,1947年發生228事件,結束了他創作的黃金時代,「山水亭」也因此結束營業。1950年35歲時,他由淡水遷居至台北中山北路,專心當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