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對抗中國經濟的關鍵武器?美國學者:「印太經濟框架」將帶來經貿「典範移轉」

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東京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左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為印度總理莫迪(AP)

美國總統拜登5月23日宣布「印太經濟架構」(IPEF)正式啟動,期望藉此促進與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並作為抗衡中國經濟影響力的關鍵架構。然而,許多專家擔憂,在沒有降低關稅或開放美國市場的情況下,IPEF恐對亞洲各國缺乏誘因。不過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創辦人阿特金森卻認為,在美國經濟衰退之際,IPEF的創立將會為全球經貿合作架構帶來「典範移轉」。

IPEF非傳統自貿協定

由於美國皆未加入印太地區兩大經濟整合協議——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1年10月便提出「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IPEF),期望以此彌補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貿缺口,進而對抗中國逐漸擴大的經濟影響力。

拜登5月23日宣布IPEF 正式啟動,創始會員國共13國,包含美國、日本、南韓、印度、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印尼、澳洲及紐西蘭,估計共佔全球GDP的40%。

IPEF內容涵蓋4大支柱:公平且有彈性的貿易、具有韌性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與去碳化、稅收和反腐。有別於傳統自貿協定,IPEF沒有一體適用的經貿協定,也不涉及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措施,而是由成員國針對自己想參與的領域進行談判,並嘗試將環保永續、勞工權益、數位貿易等進步價值融入貿易政策當中。

各界抱持懷疑態度

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創辦人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1日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隨著美國經濟逐漸衰退,華盛頓早已無法透過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既有模式,換取政治盟友。因此,拜登不得不透過 IPEF 調整全球經貿合作架構的型態,以期達到「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的作用。

阿特金森指出,美國內外輿論一致認為IPEF雖然立意良善,但內容不涉及任何關稅減免或削除非關稅壁壘,一切恐怕只是白忙一場。國際貿易專家莫庫里歐( Bryan Mercurio)便直言不諱地告訴美國財經媒體CNBC:「美國必須提供、且唯一能提供的就是金錢。」他暗指華盛頓若要阻止中國重商主義在印太地區擴張,就必須透過金錢∕關稅率先拉攏相關國家。 (相關報導: 「IPEF沒加入、TIFA沒進展」 江啟臣酸: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像安慰劑 更多文章

印度媒體也對IPEF的內涵提出質問:「若不向參與國提供更多市場優惠,美國要如何吸引更多國家簽署IPEF,並做出重大的貢獻呢?」智庫「美國進步中心」(American Progress)研究員薩頓(Trevor Sutton)和哈里斯(Tobias Harris)也在《外交政策》撰文表示,IPEF並非印太國家政府期望的經貿架構,因為他們想要的是——在不需遵守互惠原則的情況下,更深入美國市場,且無需在美中兩國之間選邊站,甚至還想藉由華府向北京施壓而獲利。

2022年5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東京會晤。美印關係。(美聯社)
2022年5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東京會晤。美印關係。(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