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看台灣轉型
大陸異議人士笑蜀2012年應邀訪台,他有兩篇文章描述他在台灣的參訪感想。在他「平民視角裡的平權台灣」一文中有下面的描述: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的轉型正義 VS.北京的英烈千秋 | 更多文章 )
在馬場町被槍斃的絕大多數人犯,都屬於不折不扣的中共地下黨員或左翼人士,尤其是不折不扣的中共諜報人員。也就是說馬場町在台灣的意義,類似耶路撒冷的哭牆之於猶太人的意義,馬場町是台灣左翼的一塊聖地。……
但今天的台灣是怎麼對待異端乃至反叛的思潮和力量呢?…我身邊有一個也從大陸去的自由派作家,思想很新銳、很先鋒。我們一起談到二二八,談到國民黨怎麼給二二八死難者平反、賠償。那個作家想不通,他說這些人絕大多數是共產黨,不殺他們殺誰?殺他們有什麼錯?為什麼要道歉、平反?當時的台灣朋友聽到非常驚訝,沒想到他會有這樣的言論。當然這個作家也很驚訝:今天的台灣怎麼會對台灣反政府的共產黨這樣的寬容、包容。兩岸的知識階層、主流階層對人權理解的巨大差異,這是一個小例子。
馬場町公園現在叫做「馬場町紀念公園」,是政府出錢修建的,每年秋季都會舉行非常隆重的悼念活動。對過去的異端和反叛者,對他們的亡靈給予了最高的尊重和禮遇。馬場町公園有一塊石碑,碑文稱當年被槍殺的共產黨人和左翼人士為「當年追求社會公正的熱血志士」。這是他們對共產主義者、對異端和反叛者的定位,不只是通常意義上的和解,而且是最大限度的肯定和包容。台灣社會不可能想像台灣會接受共產主義,但台灣社會對共產主義理念給予最大限度的平等待遇,這就是人權上的平等,這就叫平權。什麼叫包容?主要是看你對異端的態度,而台灣的馬場町公園是最經典的例子,大家去台灣旅遊可去那兒感受一下。
所謂現代文明,我認為最根本的含義是尊重,對異端最大限度的尊重是尊重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這一點今天的台灣已經做到,他們已經走過這個階段, 已經告別了不同理念之間互不相容、你死我活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已經跨入了現代文明。跟歐美那些國家,在文明程度上沒有多大落差。我們經常講美國的南北戰爭,勝利一方對過去敵對的一方,對以李將軍為代表的南軍將士怎樣尊重、怎樣善待,沒有清算,沒有報復,而是充分保障他們的基本人權和公民權,當年美國做到了,現在的台灣也做到了。
另一篇文章〈我的台灣轉型之旅〉笑蜀寫到:
2000年8月25日,《1950仲夏的馬場町——戰爭、人權、和平的省思》特展還是如期揭幕。…特展的最大特點,是「打破禁忌,客觀陳述了上世紀50年代初國民黨政權在台北馬場町刑場大肆槍殺共產黨員與左翼人士的歷史。」政治風暴如期而至,但其實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沒有查辦,沒有撤職,沒有迫害。最多無非一些報章口水而已。…
被稱作英魂的左翼受難者的亡靈,在馬場町受到了最大禮遇。只有生命,沒有敵人。只有人道,沒有仇恨。這就是今天馬場町所達到的精神高度。這高度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意識形態。…
「為追求社會正義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士」,這就是台灣社會對當年中共地下工作者和左翼人士的定位。這不是對一批人的定位,而是對所有反叛者、異端者的定位。就此來說,台灣社會對反叛和異端的容納程度,已經不在歐美之下。而對反叛和異端的容納程度,顯然最能代表一個社會的自由、人道和文明的水平。
國史館對共產黨員極力支持
對共產黨員的寬容,不僅震驚了笑蜀,也讓他對台灣的平權肅然起敬。幸虧他不知道陳水扁執政期間,在國史館館長張炎憲主導下,出版了20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叢書,其中為李媽兜、林日高、沈鎮南、湯守仁、簡國賢及藍明谷6人,出了9大巨冊,佔所有政治案件叢書中將近一半,而此6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設立於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無名英雄廣場的紀念碑名單中,赫然出現。不然笑蜀知道以後會不會掉下下巴?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的轉型正義 VS.北京的英烈千秋 | 更多文章 )
出版品名稱 | 主編 | 出版日期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簡國賢案史料彙編(一)、(二) | 歐素瑛、林正慧、黃翔瑜 | 2014/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藍明谷案史料彙編 | 謝培屏、何鳳嬌 | 2014/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史料彙編(二) | 程玉凰 | 2009/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史料彙編(一) | 程玉凰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二) | 蕭李居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二) | 何鳳嬌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史料彙編 | 許進發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簡吉案史料彙編 | 許進發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白雅燦案史料彙編 | 周琇環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一) | 蕭李居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李武忠案史料彙編 | 葉惠芬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史料彙編(一) | 王正華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史料彙編(二) | 王正華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李媽兜案史料彙編 | 歐素瑛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林日高案史料彙編 | 張炎憲 許芳庭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張化民史料彙編 | 蔡盛琦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陳中統案史料彙編 | 周美華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一) | 何鳳嬌 | 2008/01/01 |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駱神助案史料彙編 | 高素蘭 | 2008/01/01 |
從2007年以後,國史館就把1973年以來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工作停止,專心出版228專輯。
出版品名稱 | 主編 | 出版日期 |
程玉凰 | 2007/12/01 | |
謝培屏 王正華 程玉凰 | 2006/09/01 | |
葉惠芬 | 2006/08/01 | |
王正華 | 2006/08/01 | |
| ||
史事紀要編輯委員 | 1974/11/01 | |
史事紀要編輯委員 | 1974/04/01 | |
史事紀要編輯委員 | 1974/03/01 | |
史事紀要編輯委員 | 1973/10/01 | |
史事紀要編輯委員 | 1973/03/01 |
新上任的國史館長吳密察,立刻快馬加鞭,繼續猛出228彙編。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的轉型正義 VS.北京的英烈千秋 | 更多文章 )
出版品名稱 | 主編 | 出版日期 |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19)—臺中縣政府檔案 Archives Materials on the 228 Incident Vol.19" | 編輯:林正慧 | 2017/01/01 |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0)—臺中縣政府檔案 Archives Materials on the 228 Incident Vol.20" | 編輯:吳俊瑩 | 2017/01/01 |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1)—臺中縣政府檔案 Archives Materials on the 228 Incident Vol.21" | 編輯:黃翔瑜 | 2017/01/01 |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2)—彰化縣政府檔案 Archives Materials on the 228 Incident Vol.22" | 編輯:黃翔瑜 | 2017/01/01 |
侯坤宏 | 2008/02/01 | |
侯坤宏 | 2008/02/01 | |
朱重聖 | 2008/02/01 | |
歐素瑛、李文玉 | 2003/12/01 | |
歐素瑛、李文玉 | 2003/12/01 | |
歐素瑛、李文玉 | 2003/12/01 | |
侯坤宏、許進發 | 2002/12/01 | |
林秋敏、王峙萍 | 2002/12/01 | |
歐素瑛、李文玉 | 2002/12/01 | |
周琇環、王峙萍 | 2002/12/01 | |
歐素瑛、李文玉 | 2002/06/01 | |
歐素瑛、李文玉 | 2002/06/01 | |
林秋敏、王峙萍 | 2002/06/01 | |
林秋敏、王峙萍 | 2002/06/01 |
國史館花太多功夫製作無法考證的口述歷史,訪談紀錄、或回憶錄。基本的史事紀要可以丟掉嗎?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的轉型正義 VS.北京的英烈千秋 | 更多文章 )
出版品名稱 | 主編 | 出版日期 |
畢生奉獻兩韓關係-林秋山回憶錄 Lifelong Dedication to Koren Relations:The Memoirs of Dr.Lin Chiou-shan | 著者:林秋山 | 2016/09/01 |
著者:胡春惠 | 2016/04/01 | |
訪問記錄:蔡盛琦、張秀雲 編輯:蔡盛琦、陳世局 | 2015/09/01 | |
口述:趙錫麟 訪問:張中復 | 2014/12/01 | |
訪問記錄:歐素瑛、林正慧、黃翔瑜 | 2014/12/01 | |
訪問者:侯坤宏、江燦騰、卓遵宏、郭麗娟 | 2014/07/01 | |
主編:陳立文;訪問記錄:歐素瑛、林正慧、黃翔瑜、許秀孟 | 2013/12/01 | |
卓遵宏、侯坤宏 | 2013/07/01 | |
訪問者:法藏法師、卓遵宏、林桶法、侯坤宏 | 2013/06/01 | |
撰寫口述:許新枝 | 2013/03/01 | |
訪問:卓遵宏、侯坤宏、闞正宗 | 2011/11/01 | |
簡笙簧、林秋敏訪談;林秋敏記錄整理 | 2010/09/01 | |
釋見曄訪問;釋見曄、釋見甯記錄整理 | 2010/09/01 | |
薛月順 | 2010/07/01 | |
訪問者:卓遵宏、周琇環、林秀華 | 2009/12/01 | |
卓遵宏、侯坤宏訪問 | 2009/07/01 | |
卓遵宏、侯坤宏訪問 | 2009/07/01 | |
卓遵宏、侯坤宏訪問 | 2008/12/01 | |
林清芬、 張嘉娟 | 2008/09/01 | |
訪談:林清芬、紀錄整理:林清芬、蕭李居 | 2008/09/01 | |
簡笙簧 | 2008/09/01 | |
簡笙簧、林佩欣、何鳳嬌、張世瑛 | 2008/09/01 | |
薛月順、 曾品滄訪談、記錄整理 | 2008/08/01 | |
陳美蓉、何鳳嬌訪問紀錄 | 2008/05/01 | |
劉枝萬、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 | 2008/05/01 | |
張炎憲、陳美蓉、尤美琪 | 2008/05/01 | |
張文隆、陳儀深、許文堂 | 2008/05/01 | |
張炎憲主編;蔡盛琦執行編輯 | 2008/04/01 | |
張炎憲主編;薛月順執行編輯 | 2008/04/01 | |
黃翔瑜訪談記錄 | 2007/12/01 | |
黃翔瑜訪談記錄 | 2007/12/01 | |
林清芬、張世瑛、陳中禹、林佩欣 | 2006/12/01 | |
歐素瑛訪談、記錄整理 | 2006/12/01 | |
簡笙簧、林清芬、張世瑛、黃翔瑜、林佩欣 | 2006/12/01 | |
薛月順、曾品滄 | 2006/12/01 | |
簡笙簧、歐素瑛、黃翔瑜訪談,歐素瑛、黃翔瑜記錄整理 | 2006/12/01 | |
卓遵宏,侯坤宏 | 2006/11/01 | |
曾品滄 | 2004/12/01 | |
潘光哲、劉季倫、孫善豪 | 2002/12/01 | |
潘光哲、劉季倫、孫善豪 | 2002/12/01 | |
卓遵宏、歐素瑛 | 2001/06/01 | |
卓遵宏、歐素瑛 | 2001/06/01 | |
遲景德、吳淑鳳 | 2000/12/01 | |
遲景德、吳淑鳳 | 2000/12/01 | |
遲景德、陳進金 | 2000/12/01 | |
遲景德、陳進金 | 2000/12/01 | |
遲景德、林秋敏 | 2000/03/01 | |
遲景德、林秋敏 | 2000/03/01 | |
卓遵宏、歐素瑛 | 1999/12/01 | |
遲景德、林秋敏 | 1998/06/01 | |
何智霖、蔡慧瑛 | 1997/01/01 | |
遲景德、歐素瑛 | 1996/09/01 | |
卓遵宏、陳進金 | 1996/06/01 | |
劉鳳翰、王正華、程玉凰 | 1994/01/01 | |
劉鳳翰、侯坤宏、何思瞇 | 1993/06/01 |
國史館還要不要繼續為這6人平反?
有網友認為,無名英雄廣場的紀念碑名單是中共統戰,他們故意把無法送達的遺書中84頁到109頁,附錄三:白色恐怖時期被槍決者名單抄過去,製造台灣內部矛盾。無名英雄廣場是2013年建成,無法送達的遺書是2015年2月出版,有可能抄嗎?我比較過名單中1/10的名字,兩者大約相差一半,雷同名字如:丁文曜—三里觀山國校教導主任、丁桂昌—國防部台灣監獄、何永年—國防部上校、倪永廷—陸軍總司令部第五署督訓組少校參謀、史與為—司法行政調查局薦任7級專員、劉明錦—桃園縣議員、傅如芝—新生訓導處執行中…。看不出為何有人會懷疑無名英雄廣場的紀念碑名單是假的,而相信無法送達的遺書中的附錄?無法送達的遺書只是把被槍決人遺書影本複製一下,毫無歷史考證,附錄裡面的1,038個名字,既沒有來源,編著者也都不是歷史學者。
網友意見隨他,反正有人堅持是假的就是假的。國史館是否要繼續再出幾本書證明自己是對的,這6個人是被冤枉的?證明很簡單,透過海基會看看對岸是否願意將資料解密,如果他們真是共產黨在台灣的潛伏工作者,不要等監察院調查,自己先請辭靜待處分。

搶救國史館
國史館是國家檔案單位,不容任何執政黨操弄、停頓。應該立即請新上任的國史館長吳密察到立法院報告,他現在是做國家檔案局的首長,還是跟張炎憲一樣,把國家公器當成自己家當亂用。
有網友開玩笑說:紀念碑名單上還有預留空白,將來留給那些派到台灣搞分裂的潛伏分子留用。雖然台灣現在沒有人事二、或特務組織監視,對國史館或情報機構的安全查核還是不能少的。
中國的缺點,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政治需要統一,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論、出版、結社的自由與民主選舉政府的基礎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1944年
實行憲政……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有三個: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開放黨禁;三是實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很多,但目前全國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會結社的自由,是言論出版的自由。──周恩來,1944年
英國對於反對黨的討論、辯論和評論,非常重視,所以由國庫撥款成立反對黨,使之評論政府。──《新華日報》轉引渥太華雜誌,1944年
今天大批大批的人捏造假象,國史館絕對不能加入他們的行列。
*作者為旅美管理博士。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的轉型正義 VS.北京的英烈千秋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