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日就是雨傘運動被鎮壓五周年紀念。當天凌晨「佔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廷宣布占領中環正式啟動,警察則在當天傍晚近六時,於夏愨道與添美道交界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相比現在香港每星期烽煙四起、催淚瓦斯散落社區,當年運動看起來就像小兒科。
和平佔中是場人心革命
雨傘運動由九二八計算到最後一個占領區被清場,共計七十九天,如此漫長的運動,在香港政治運動歷史已是不可思議;如今「反送中」運動發生百日仍未結束,對香港社會、中國政府和外國媒體、政要都產生非常強大的政治張力。
當年佔中三子提出「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本身是希望將非暴力抗爭、公民不服從帶入社會運動,伴隨商議式民主概念融入民主派抗爭理念,讓最保守的一群,也慢慢接受公民不服從抗爭。
香港的社會運動發展雖然在二○○三年「七一大遊行」後有所變化,當年為了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五十萬港人上街。○三年以來,部分抗爭者開始選擇直接的非暴力,與政府在街頭對抗;但這類行動一直都停於少數,到一二年中學生團體學民思潮領導的反國教運動,才出現以十萬人計的集體占領行動。在這個背景之下,當年佔中三子提出公民不服從、集體占領中環車路爭取普選,明顯是一項突破倡議。
雖然五年前的占領運動事與願違,在無甚成果下收場,但從思想意義上,這的確是一場「人心革命」,將一些具體的公民不服從行動呈現人前,為香港打好心理準備的基礎,亦令不少民主派支持者慢慢接受占領、公民不服從這類集體直接行動,也為今天抗爭埋下種子。
回顧雨傘運動,重提「愛與和平」的非暴力抗爭,也許在當下時空有點不合時宜,但總結經驗始終能令我們獲益。

十一死線日抗爭未必暴力
這次反送中抗爭之所以長達百日,就是因為大家都汲取了雨傘的長期占領經驗,為了減少擾民程度、避免軍心渙散和建立彈性抗爭策略。現時一波波浪接浪,於不同社區進行抗爭的做法,確實有助運動持續維持動能。此外,無「大台」指揮亦可以令運動方式百花齊放,政府難以分化,從上層瓦解運動,這讓政府和親中派面對更大的社會壓力。
十月一日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周年國慶,不少人預期抗爭者會視當天為官方設定的「死線」,在假期當天會發動多區的行動,令抗爭運動進一步升溫,給港府更大壓力,也要讓中國政府感到丟臉。
相比五年前,當年抗爭者不想直接與中國對抗,令北京態度變得強硬。當年示威者只是背對升旗典禮,身穿黑衣、高舉交叉手以示抗議。但今天的抗爭已經有不少挑動中共神經的示威方式,如除下中國國旗踐踏、丟進海裡,甚至焚燒國旗;此外,在兩個月前就以黑漆彈、雞蛋攻擊中聯辦的國徽,令中共大感震怒。雖然這些示威行為沒有太多真實效用,但已經起了挑動北京神經的政治效果。
十一的抗爭地點、方式尚未可知,但以運動多次的「死線日」表現,就大約知道抗爭升級空間有限,未必出現更多的暴力場面,不過這亦足以具備政治象徵意義,使北京和香港政府陷於非常尷尬的局面。按目前的形勢和條件來看,北京因為香港局勢出動解放軍機會甚微。親中派政客和學者也已經不斷否定十一為北京紅線,試圖為局面進一步降溫,不過社會的不滿仍舊熾熱,林鄭政府也難以在短時間收拾殘局。
在五年前的傘運時,大家難以想像香港會蛻變至此,也不可能想到當時外表精明、具備處事能力、民意支持度仍高,擔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竟然比舊「老闆」梁振英更「成功」地鼓動市民上街,使香港陷於港府與北京也難以處理的局面。

黯淡無光的七十大壽
十一國慶即將來臨,但香港一系列的國慶活動卻低調進行,連一年一度的煙火秀也宣告取消,升旗禮則移師室內觀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以國慶典禮,向外國宣揚中國國威,透過國力呈現震懾世界、拉攏友邦,現在卻因為中美貿易戰與香港問題深陷泥濘當中。七十大壽,恐怕在香港會變得黯淡無光,以催淚瓦斯、拆國旗和槍聲「慶賀」國慶,掩掉北京的光彩。
最後,因為筆者即將要投入選舉,本專欄就暫時告別各位讀者,希望之後再跟大家見面。天祐台灣,天祐香港。 (相關報導: 長平觀察:李嘉誠「溫柔嗆聲」戳破北京紙老虎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1699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