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為何黨主席選舉要納入民調?

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提出黨主席選舉納入民調,有值得參考之處。(甘岱民攝)

由於日前爆發的「人頭黨員事件」,國民黨主席參選人之一的郝龍斌即倡議將黨主席選舉由當前的黨員投票改為黨員投票+民調,除了讓非黨員的藍營支持者可以對黨主席選舉表達意見外,亦可以使得黨主席具有全民基礎。

不過郝的改革倡議,卻受到其他黨主席參選人的批評。吳敦義表示,全民調不可行,因為民進黨的人會灌票,選出一個夢寐以求的對手,前年總統大選初選已經嘗過苦果(指選出洪秀柱);韓國瑜則認為,黨員選黨主席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能全民調,並且表示人頭黨員問題要治本解決,不要拿另外的爭議來解決。不過事實上,韓吳兩人都誤解了郝的倡議,因為郝並未表示要採全民調,而是黨員+民調的混合制,所以說,兩人對郝的批評有失準之處。

不過採取黨員+民調的混合制,是否就能解決人頭黨員的爭議?納入民調的用意為何?本文接下來就會首先介紹國、民兩黨在黨職和公職提名上的選舉方式;進而分析黨員投票和民調分別的優缺利弊;回答上述的兩個問題,做出總結。

一、黨職、公職如何選舉?

一般而言,政黨的內部選舉可以分為兩類:黨職和公職提名。前者競選的是黨內職務;後者則是競選代表黨內參加外部選舉的資格。兩者的選舉方式,依據不同政黨會有所不同。

在黨職選舉,國、民兩黨的各項黨職基本都採取全黨員投票,不納入民調;在公職提名選舉,國民黨的總統、地方首長、區域立委、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長採黨員投票(30%)+民調(70%)的混合制。民進黨的總統、區域立委、地方首長、直轄市議員由民調(100%)產生;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的提名辦法由相關地方黨部訂定。不過從相關新聞來看,亦可推估大體採取民調而非黨員投票。

這也就是說,雖然兩黨的選舉方式略有不同,不過在黨職部分都僅採黨員而不納民調,在公職部分才有可能採納民調,無論是國民黨偏民調的混合制,還是民進黨的全民調制。

而導致黨職、公職提名方式並不相同的原因,就在於兩者在本質上的不同。雖然兩者都屬於內部選舉,不過後者的目的卻是在於贏得外部選舉。而外部選舉的選民,就不僅有黨內成員,亦包含其他立場的群眾。所以說,為使得黨內選舉能產生能贏得外部選舉的參選人,就必須採納外部民調。否則就可能提名出,黨員喜好,但多數群眾不喜好,無法在外部選舉勝出的當選人。

二、黨員投票和民意調查的優缺利弊

從民主制度的設計來看,選舉制度與責任政治環環相扣。這也就是說,經選舉產生的當選人,須向其選民負責。從此來看,經黨員投票產生的黨職當選人,其負責對象就是該黨黨員。那為何郝龍斌要倡議在黨主席選舉中納入民調呢?這即須從黨員投票和民意調查各自的優缺利弊說起。 (相關報導: 陳昭南觀點:為什麼國民黨在你心中那麼壞? 更多文章

若在政黨內部之選舉,採黨員投票,則會使得黨職參選人較貼近黨員,因選舉之勝敗全由黨員決定。這也連帶使得當選人較會去呈現黨意。而由於投票人具資格限定、封閉性,也使得敵營較難上下其手,操控選情;民意調查則由於其外部性,因此可以使得黨職參選人必須貼近民意,才能提高獲選機會。這也連帶使得,若採取民調,則較不會出現黨內人氣高,但難以在外部選舉獲選的參選人。而採取民調,亦能避免人頭黨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