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方發言人2月1日以電視講話宣布,拘留該國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及部份政府官員,並將權力轉移至軍方,由軍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接管,原副總統、退役將領明穗(Myint Swe)擔任代理總統,並將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根據軍方的說法,這項行動是為了處理去(2020)年11月大選出現的「舞弊」事件。在該次選舉中,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取得約83%議席,翁山蘇姬本人則有望續任國務資政。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在476席中僅取得33席,即使加上軍方保留的166席,也不到三分之一的席次。
敏昂萊知道無法靠選舉更上一層樓
一般認為,選舉舞弊只是表面理由,真正原因是軍方擔心失去權力。緬甸於2011年走上民主化的道路,至今進行過2次大選;但經歷長達50年的軍事獨裁統治,軍方的影響力仍是無所不在。根據2008年由軍政府頒布的緬甸憲法規定,軍方不僅自動取得四分之一的議會席次,還能掌管3個重要的政府部門,即內政、國防和邊境事務。
翁山蘇姬雖貴為「國母」,但不敢忽視緬甸軍方於幕後扮演的政治角色。例如,她曾容許並公開辯護軍方殘酷打壓境內穆斯林少數族裔洛興雅(Rohingya),此舉雖不致動搖她的國內政治地位,但卻引起國際社會非議,使這位緬甸「人權鬥士」的民主光環大為失色。僅管如此,軍方還是擔心翁山蘇姬選後再度掌權,並以修憲之舉來取消憲法賦與軍方的特權。

此外,政變也被指和軍方領袖敏昂萊個人的權力慾有關。敏昂萊現年64歲,他曾暗示在強制退役年齡65歲後,有繼續從政的打算。澳洲智庫「羅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的緬甸分析家勒梅休(Herve Lemahieu)指出,敏昂萊曾有以平民身分參選的念頭,但軍方於去年11月大選的潰敗,讓他知道靠選舉無法更上一層樓。
國際社會對緬甸軍事政變的反應,比起政變本身似乎更加詭譎。緬甸政變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外交挑戰。他必須在政治理念和安全利益之間做出選擇。拜登迅速作出強烈反應,他認為緬甸軍方舉動,是對該國民主過渡進程的直接攻擊。拜登強調:「武力絕不該用於企圖推翻人民的意願,或企圖抹去可信的選舉結果。」拜登經過一場選舉「混戰」,好不容易才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這番話出自他的口中,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緬甸能否民主,全在這位大將的一念之間:可能師法習近平的總司令敏昂萊 | 更多文章 )
中共不願得罪緬甸軍、民任一方
拜登強調人權和民主,緬甸政變不但提供拜登強化理念的機會,並可藉此凝聚盟邦的向心力。在美國登高一呼下,英國、歐盟等西方盟國紛紛響應,譴責緬甸軍方的舉動,並要求釋放翁山蘇姬,否則將隨美國採取制裁行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稱緬甸軍方的舉動為「對民主改革的沉重打擊」。聯合國安理會也特地為此召開閉門會議,共商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