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2年1月3日出現首例Omicron本土病例,歷經短短23天,截至1月26日1月份本土病例已達376例,同期境外移入病例更飆破千例。所謂知己知彼,面對這個有點陌生,又有點可怕的敵人,國人還有什麼必須知道的事?請再次閱讀《新新聞》製作的懶人包。
年長且未接種疫苗致死率高
相較南非、英、美等國,國內出現Omicron的時間尚短,故觀察Omicron致死率,目前只能參考國外數據。根據英國今年1月16日最新發表的報告,過去1個月該國共有318萬人確診新冠肺炎、4739人死亡,致死率為0.15%。雖然期間推估主要流行株為Omicron,但不能完全排除可能仍有Delta的干擾;但同樣的,由於Omicron可能較多輕症甚至無症狀者被低估,一消一長,相關數字還是具參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這份調查數據還依確診者的年齡,以及疫苗接種史分別觀察。其中大於等於60歲確診者致死率達1.059%(38萬5794人確診、4084人死亡)。而大於等於60歲且完全未接種疫苗確診者的致死率更高達6.85%(1萬2395人確診、849人死亡),是整體致死率的46倍。
前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氏璧強調,這份由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發表的調查證實,雖然相較Delta,Omicron確實較多輕症與無症狀感染,但絕對不是不會死人!不只是英國,日本自去年12月底開始,境內偵測到的新冠病毒株幾乎都是Omicron,而單單今年1月至今不到1個月,該國新冠死亡人數也已破百。
Omicron牆來得快去得快?
Omicron最早於去年11月在南非被偵測到,並以短短約1個月的時間,便擴散進而襲捲英、美等國。更甚者,其在相關國家疾速累積的確定病例上升曲線,幾乎以90度垂直呈現,故又被許多專家稱之為「Omicron wall」(Omicron牆)。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只不過目前觀察,Omicron牆似乎來得快,去得也快。原因是Omicron可能一下子把能夠感染的人都感染完了,故南非、英國及美國的情況都是,Omicron在境內流行約1個月達到頂峰後,流行曲線似乎就開始下降。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1月22日的最新公布數據為例,當局就發現該國的新冠肺炎新確診住院人數已開始趨於穩定;尤其較早出現Omicron流行的美國東北部大城,新增確診入院人數已持續下降了至少1周。
較早出現Omicron流行的國家的「Omicron牆」多在一個月內達到疫情顛峰後下降,美國東北部大城新增確診入院人數已持續下降了至少1周。(姜冠宇醫師提供)
話雖如此,姜冠宇認為,前提是國內仍須持續提升第3劑追加劑(booster)的人口涵蓋率(截至1月24日,我第3劑追加劑人口涵蓋率為17.97%)。否則,姑且不論在Omicron之後,還有更新的變異株在蠢蠢欲動(例如Omicron亞型BA.2),僅接種2劑隨著時間拉長而衰退的保護力,也是必然存在的風險。
篩檢Omicron方式可能需要微調
多數專家都認同,由於現有PCR核酸及快篩等檢驗方式,都是取至少3段新冠肺炎病毒較穩定不易變異的基因序列進行比對,故用於篩檢Omicron,應不致有太大漏接的問題。惟此說法成立的前提是,必須能自確診者身上確實採到病毒。
近期國際上有3篇分別來自美國與南非的研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感染Omicron早期(發病前3天到發病後2天),在確診者唾液中的病毒濃度比鼻咽高,情況與Delta似乎恰巧相反。
美國馬利蘭大學研究發現,Omicron早期感染者唾液陽性率是鼻咽的12倍;即使都採到病毒,唾液病毒量也是鼻咽的3.2倍。但發病2天後,唾液病毒量開始下降,鼻咽病毒量則增加。南非研究則顯示,Delta在確診者唾液中的陽性率為71%,在鼻咽則為100%;而Omicron確診者唾液病毒檢驗陽性率則為100%,高於鼻咽病毒陽性率86%。美國一個多中心的合作研究更作出結論:「針對Omicron確診者,其病毒在唾液中達到最高量的時間,明顯早於鼻咽。」
近期國際上有3篇研究都指出,感染Omicron早期(發病前3天到發病後2天),確診者唾液中的病毒濃度比鼻咽高。(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提供)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相關研究證實,相較於Delta,Omicron平均潛伏期只有3天,即不但潛伏期更短,且往往在確診者發病前2到3天就可以有傳染力。所以,針對Omicron確診者周遭密切接觸者,比過去更早且更有效的篩檢,對於防止疫情擴散,顯得愈形重要。
影響所及,英國當局已正式建議民眾,進行居家篩檢時,可使用同一採檢棒,先採咽喉(採唾液),再採鼻咽分泌物,藉以提高採檢敏感度。
先快篩再就醫很重要
Omicron確定病例在國內快速累積,所幸截至1月22日,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完成病毒基因序列比對確認為Omicron的364例境外移入病例中,目前僅2例為中重症病例(有輕到中度肺炎,但未住加護病房),即99%都是輕症或無症狀。
惟積沙可以成塔,若大量增加的輕症甚或無症狀確診者短時間同時擠進醫療院所,還是有可能癱瘓醫療量能。因此,面對Omicron,輕症分流收治非常重要。
Omicron較多輕症與無症狀,為免拖垮醫療量能,輕症分流收治非常重要。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建議民眾「先快篩、再就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除政府積極增設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優先收治機場入境落地採檢陽性,且確診者為20到49歲,經檢疫人員評估無急性身體狀況者;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提出,為免民眾因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至診所就醫,一旦檢出新冠肺炎陽性,不但可能傳染同時候診的病人,醫療人員也可能因為成為密切接觸者而無法再提供醫療服務。故呼籲民眾有疑似症狀應「先快篩、再就醫」,即篩檢陰性再到診所或醫院門診就醫,若篩檢陽性就通報1922,由防疫人員協助就醫。
口服藥物並非人人適合服用
相較於原有僅能仰賴靜脈輸液或注射給藥的治療藥物,各種新冠肺炎口服藥物陸續獲得各國政府緊急使用授權(EUA),對於人類對抗新冠肺炎來說,無疑是關鍵的生力軍。至此,前副總統陳建仁口中的抗疫三寶:「疫苗、快篩、口服藥物」已全數到位。
(相關報導:
疫苗護照上路!歐洲爆抗議、日本叫停,為何台灣仍要推動?
|
更多文章
)
目前CECC已訂購的新冠肺炎口服藥物有2種,分別是默克藥廠的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5000人份,以及輝瑞藥廠的Paxlovid(帕克斯洛維德)2萬人份。前者並已於1月24日率先到貨2016人份。輝瑞也承諾,首批藥物將於農曆春節前抵台。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外研究,Molnupiravir與Paxlovid均適用於發病5天內、具重症風險因子的輕度至中度新冠肺炎確診者,且臨床試驗證明,用於治療Omicron感染者也有效。惟臨床數據Molnupiravir預防重症與死亡的效果約3成,Paxlovid則可達到9成。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目前訂購了兩款新冠肺炎口服藥物,其中默克藥廠的Molnupiravir已於日前到貨,並納入新冠肺炎確診者的治療指引中。(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另根據Molnupiravir的仿單,該藥僅供18歲以上成人,不建議兒童或孕婦服用。至於Paxlovid雖可用於12歲以上青少年,但建議體重至少須達40公斤以上。
「Omicron的妹妹」來勢洶洶
這支新冠肺炎變異病毒株BA.2是Omicron(BA.1)的亞型,由於一開始多在菲律賓、南亞及少數歐洲旅客身上發現,故學界又稱它為Omicron菲律賓株。至於稱為「Omicron的妹妹」(Omicron's sister),則是英國媒體的幽默。
身為Omicron的「進化版」,可以想見BA.2同樣來勢洶洶。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指出,BA.2從2021年12月首次被偵測到(僅比Omicron晚了1個月),截至2022年1月下旬,它至少已蔓延全球40國、累積確定病例逾萬例。其中又以丹麥現已淪為BA.2的流行大本營,當地近期確診的新冠肺炎確定病例,約有50%都是BA.2。
丹麥現已淪為BA.2的流行大本營,當地近期確診的新冠肺炎確定病例,約有50%都是BA.2。(資料照,美聯社)
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表示,或許BA.2目前在台灣還不成氣候,但它在丹麥卻已銳不可擋,尤其當地2021年底先是Omicron快速取代Delta成為主要流行株,而今Omicron方興未艾,BA.2已伺機而動,讓他不禁想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俗諺。因此提醒大家應持續接種疫苗、接受篩檢,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公衛措施,防疫不可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