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努力又有衝勁,為何無法拿出工作成果?3種人容易卡關,尤其自我感覺良好…

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卻在工作上卡卡的?(圖/pakutaso)

對於工作具有高度熱情(至少外表看起來是如此)。就磨練特定技能這個層面而言,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勞不斷努力,為了成長也投入許多時間成本。但是這些努力無法表現在工作成果上,總是聽到「這個人最近碰到瓶頸了吧」的評語。

明明很努力,為何會遭遇僵局瓶頸

對接受培育者本人而言和育才者而言,這種類型難以找出「該怎麼做才好」的解決方法。

其實,既有熱情也付出許多努力,卻總是無法順利成長的人,竟然出乎意料地多(如果原本就沒有衝勁也不努力的人,應該就不會感到煩惱,也不會閱讀本書了吧)。

此處將試著列舉出三種容易陷入此種僵局瓶頸的類型。

僵局瓶頸類型1:把手段當成目的

有一種人,也有明明參加了各種行銷分析的講座,一旦工作上需要訂定行銷策略時,卻始終只能提出4P或3C等教科書上的架構,而完全拿不出具體點子的人。

也有一種人,早晚都去英語會話教室上課,通勤時間或周末假日也都珍惜時間用功,多益(TOEIC)的分數也確實提升了,但卻沒有積極接觸海外當地資訊也沒打算進行國際交流。與海外公司之間的電話會議,也總是只會寫筆記而不發一語。

雖然「希望自己能夠做到那個」「打算學這個」而天天努力不懈,但始終停留在習得某種事物的學習活動,但是這些「技能」(工作術)卻沒有呈現在工作成果。

按理來說,原本應該必須設定目的和到達的目標才是,在未如此做的狀況下,「茫然地」選擇努力著手的事物、漫無目標地橫衝直撞。

因此,「提升多益的成績」或「學習行銷分析手法」等手段反倒成了目的,努力卻和工作成果毫不相干。

這種傾向在前述的技能狂身上經常可見。希望以簡單明瞭的「尺規量表」來測量自己的成長。

換句話說,將「用功學習」的手段當成目的,結果造成「為了提升工作成果,哪些能力是必要的」這樣理所當然的課題。

僵局瓶頸類型2:搞不清楚自身現況

也有一種人,自我評價與周遭對其評價落差很大。根據我們的經驗法則,如果有人自稱「我很擅長某種技能,希望以此當成為自己的強項」,超過半數以上,都屬於這種自我感覺良好但搞不清楚自身現況的類型。

而經常可以代入在這種類型人發言中「○○」的關鍵字,大多是外文、定量分析、特定領域(如網路相關等),是為了營造人際關係而自稱擅長的項目。希望藉由自己擅長的技能對團隊有所貢獻(並且有付諸執行的打算),但實際狀況卻是持續「空轉」。

這種狀況是因為將所謂「自身技能之中『相較之下』比較擅長的項目」「這項技能達到專業人士的水準」兩件事混為一談。

如同後述,以自身強項來決勝負是非常重要的發想,但是此處所謂的強項,若是沒有鍛鍊到可以在「市場」上作戰程度的水準,那麼,從真正的意義上來看,就無法稱這種技能為「強項」。

以我們的感覺而言,有很多人屬於這種「搞不清楚自身現況」的類型,在某種意義上,也許是表示能夠以「市場」價值來評斷自我價值的人並不多。

此外,近來所謂「在稱讚中成長」的溝通以虎頭蛇尾的形式進行,應該在某方面也助長了這種自我認知與現實的落差。 (相關報導: 碰上怎樣的主管,會讓人想離職?3種讓人心寒的管理方式,上班族都心有戚戚焉 更多文章

透過稱讚讓對方建立自信、並增加其安全感這件事當然很重要,但因此卻恐怕會在讓本人正確地認知自我這一點上遭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