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會認為,教育是百年大計,但有些人會覺得,是要拚翻桌率,所謂公益性是很低的。」談起過去1年多來的奇幻旅程,導演李惠仁到現在依然震驚,原來大家口中所謂的「學店」就是這樣來的。
曾以紀錄片探討318學運、中國言論管制的他,今年要以紀錄片新作《上學去》探討「台灣的大學怎麼了」。起因是2019年,世新大學校方打算停招社會發展研究所,引起軒然大波,當時為了聲援,李惠仁因此報考社發所,並開始以高等教育主題拍攝紀錄片。

台灣首度官派私校校長 賴鼎銘獲令坐鎮東方大學
同年底,教育部指派前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擔任私立東方設計大學代理校長。位在高雄湖內、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東方設計大學,近年來學生數銳減,更因財務危機要求教師減薪,歷經9個月無法選出校長;教育部因而派賴鼎銘前往「坐鎮」,是台灣首度由官派私校校長案例,引起莫大關注,
眼見機會難得,李惠仁也跟著賴鼎銘腳步,採訪他在東方的改革,同時逐漸接觸包含南榮科大、永達技術學院等,已經停辦的學校師生,慢慢發現台灣高等教育已經千瘡百孔。

少子化衝擊 技職體系私校爆發倒閉潮
過去廣設大學政策下,台灣到現在有152間大專校院,然而,少子女化,卻是無法迴避的現實,最近10年以來全體學生就少了10萬人;根據教育部預估,未來大一新生,將會以每年3600人的速度一路下跌。
在這個情形下,有學校招不到學生,自然是可以預料的現象,國立大學情況尚不需要擔憂,但對於私立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來說,危機卻已經陸續爆發。從2014年至今,包含永達、南榮,還有高鳳數位學院、高美醫專、亞太技術學院、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全國總共7所學校退場,全部都是技職體系。
(延伸閱讀:後段私校倒閉危機誰關注?導演嘆:不可能每個人都唸國立大學)

面臨倒閉危機的私校,為了求生也是花招百出,私校教師要扛招生KPI,也不是新聞。如在《上學去》裡便談到,學校把招生列為教師評鑑的指標,老師不只要為此跑遍北中南各地舉辦說明會,成果更會被當成是否丟飯碗的參考,造成許多學生眼中表現不佳的老師;儘管整個學期18堂課裡,有16堂都在放電影,但因為「很乖」地配合政策,竟成為教師評鑑下的優良教師。
新南向學生淪「外勞」 李惠仁:教育部無所作為
而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任後力推新南向政策,鼓勵大學招收新南向國家學生,竟也被扭曲,過去包含康寧大學、育達科大等學校,接連爆出透過人力仲介招收新南向學生,雖名叫產學專班,實際上卻是「假留學,真打工」,學生大半時間都在工廠「實習」,形同透過漏洞引進外勞。
「這些事教育部絕對知道,怎麼都不動作呢?」李惠仁質問,就像新南向專班的仲介,有的在網路上都查得到,教育部卻沒有作為。 (相關報導: 政治獻金白手套?民進黨英系新系成員近期紛紛設置基金會 | 更多文章 )

李惠仁說,《上學去》的拍攝中,他反覆探索的議題,其實是「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教育是良心事業、百年大計;但對一些經營者來說,只會覺得是在經營私人企業,還要拚學生的「翻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