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還是「另類事實」?不管叫什麼吧,它很可能影響最後誰當了美國總統。大選年,德國人也開始沉不住氣,啟動打假新聞戰役。
德國變得很性感了,至少對寫新聞的人來說確實如此。「梅克爾」、「移民」這樣的字眼能把穿比基尼暴露出腿臀脂肪的女明星照片推下報紙首頁。最枯燥的經濟故事,比如德國商界如何看待英國脫歐之後帶來的貿易衝擊,也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
對於我們這些還沒忘了15年前曾經怎樣向主編大力推薦德國政治新聞的人來說,這還真需要個適應過程。那時,納粹,很暢銷;柏林牆、東德強權打壓也總能做出一兩個專題。但是,提提德國的聯合政治、更不用說那些名字難念出口的德國政客了,主編的眼睛立刻黯然無光,禮貌,但難掩心中無聊。
現在,德國財長的名字還是一樣難念,但是,許多英國人都能認出這個面色嚴峻、坐輪椅的男人,甚至可能還有自己的看法。

奇怪的是,德國,還成了能揭示出你是哪類人、或者你想成為哪類人的話題
梅克爾被抬舉成「自由世界的自由領袖」,突然間,支持柏林對難民、川普、脫歐的立場,從政治上來看,好像等同於隨身背著一個環保布包。
所有這些關注,對我們這些依靠為外國媒體談德國、寫德國賺生活的人來說,當然都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但是,對德國內部自身的政治和媒體辯論,就不那麼棒了。
原因是,在這個充滿「另類事實」的新世界,德國國內政治也成了目標。如果你是英國或美國支持川普世界觀、支持脫歐的媒體單位,那麼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說服自己的受眾相信德國不堪穆斯林移民重負、快崩潰了;或者,梅克爾就要被懷疑歐洲的民粹派推翻了。我這只是舉了最近媒體上出現的例子。
右翼美國新聞、評論網站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正在推出德語服務。直到不久前,該網站的領導是川普總統的白宮策略長巴農(Stephen Bannon)。
布萊巴特新聞網的英國版已經力推了幾條有關德國的「另類事實」。

最近的報導中有這樣一篇:跨年夜,1000名憤怒的穆斯林男子縱火焚燒德國最古老的教堂。事實上,布萊巴特新聞網的英國辦公室是翻譯當地德文報紙的報導、結合、誇大一些毫不相干的事件重新編寫出自己的故事。
其實,燃放的焰火不慎落在一座教堂—並非德國最古老的—附近腳手架的防護網上,12分鐘後火就被撲滅,教堂根本沒有受損。
當時確實約有1000人在現場,但那是聚集在一起慶祝新年的所有人,其中包括幾群人,有些帶著家人,他們看起來像是來自中東。
警方說,布萊巴特新聞網的報導是假的。但是這個故事已經被分享成千上萬次。
對德國來說,問題是,全球性的辯論是用英語展開的。這就意味著任何時候,有關德國的話題總是存在兩種並行的討論:用英語,外國如何看德國發生的事;用德語,實際上德國正在發生的事。
德國人知道這一點。德國今年九月即將舉行大選,許多人擔心,有關德國的假新聞可能會回流、影響德國選民。
正因為如此,臉書已經同意與獨立的核查機構合作,如果發現某個新聞故事不可靠,將予以註明。德國政府也在考慮重罰那些允許假新聞流傳的社交媒體網站。
但是,真話爭奪戰才剛剛打響。

到目前為止,德國社會平穩度過重大危機,包括移民、恐怖等,部分原因是主流德國媒體的支持。德國新聞,用盎格魯-撒克遜的標凖來看,有時候顯得枯燥無味,但是,德國的報道更加平靜、克制、講分寸。
就算面對避難者製造的伊斯蘭恐怖攻擊,德國媒體、大報小報都包括在內,並沒有聳人聽聞地去指責代罪羔羊。
但是,這也成了滋生陰謀論的沃土:政府是不是和媒體有共識?這給極右翼民粹主義重新拾起納粹昔日一個詞彙的機會:說謊的新聞。
問題是,現代德國真的和其他國家不同嗎?考慮到德國歷史,德國是不是對簡單化、黑白分明的民粹性答案有更強的抵抗力?或者,德國不過是屈服的速度更慢? (相關報導: 假新聞橫流》與梅克爾自拍竟成恐怖分子?敘利亞難民怒告臉書 | 更多文章 )
答案,今年即將見分曉。